用户名:
密码:

诺贝尔奖最新获得者谢克曼称全球顶级科研界期刊在“博眼球”

时间:2014-01-17 19:12来源: 作者:重庆青年报 点击:
谢克曼的观点也得到了部分认同。如《自然》杂志的编辑菲利普·康普贝尔,2013年自然出版集团对两万名科学家展开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科学家主要基于“杂志的名声”、“杂志与本科系内容的关联度”,以及“杂志影响因子”三个因素来进行投稿的。毫无疑问,《自

 

  摘要:科研界的顶级杂志《自然》、《细胞》和《科学》难以幸免被人攻击。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这句话真的不假,这不连科研界的顶级杂志《自然》、《细胞》和《科学》也难以幸免被人攻击,而且“攻击者”还是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顶级杂志和“最红”奖项的结合,让大家都想知道,这位“新科状元”说的是事实吗?
  “我号召抵制顶级期刊”
  中国科研过于在意杂志名声2013年12月9日,也就是诺贝尔奖颁奖前夜,英国《卫报》上出现了一位叫兰迪·韦恩·谢克曼的署名文章《<自然>、<细胞>和<科学>这类顶级期刊正如何损害科学》,呼吁科学界应该推翻顶级期刊的暴政。
  谢克曼正是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这位美国的细胞生物学家除了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以外,也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主编,现在是《eLife》杂志主编。
  在文中,他言之凿凿地指出三大期刊存在的问题,包括用“不恰当的激励方式”损害科学研究进程,误导年轻研究人员让他们相信只有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文章中称,这些“浮华”的期刊让许多研究人员偷工减料走捷径、追求时髦领域;误导学术界一味追求发表所谓“博眼球”的科学成果。
  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它的质量越高。但是谢克曼并不这么认为,他写道:“一篇论文被频繁引用,可以因为它是好科学,也可以因为它是抢眼的、有挑战性的,或者是谬误的。”
  除此以外,这些杂志还故意设限,以人为限制论文刊发数量的方式来“自抬身价”。而且人为背后的“操纵者”并不是科学家,只是一些在他看来并不太专业、偏爱于制造轰动效应的编辑。在他看来,让一些不是最好、对科学也无益的文章出版无疑是罪加一等。
  所以他说,“尽管我也在这些顶级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包括使我赢得诺贝尔奖的那篇。但我再也不会这么做了,”他说,“希望大家也一样。”
  “过河拆桥”背后的事实
  谢克曼并不是独自发声,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如谢克曼实验室的丹尼尔·瑟基斯说,“如果没有在我博士后期间把论文发表在那些期刊上,我很难踏入某些精英研究机构大门”。谢克曼前同事、雅各布大学生物化学家塞巴斯蒂安·斯布林哲称“现行科学发表体系不是唯才是举的”。
  尽管谢克曼的言论获得了同事的支持,但是他却难免被质疑。因为谢克曼现任惠康基金会所设的《eLife》线上杂志主编,该杂志与《自然》、《细胞》和《科学》均有竞争关系。同时,也有人将他的行为定义为“自私”,在这些杂志助力他成功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就对其进行炮轰,颇有“过河拆桥”的意味。
  三大期刊编辑部都否认了谢克曼的指责,强调他们是基于科学意义进行的选稿。
  但谢克曼的观点也得到了部分认同。如《自然》杂志的编辑菲利普·康普贝尔,2013年自然出版集团对两万名科学家展开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科学家主要基于“杂志的名声”、“杂志与本科系内容的关联度”,以及“杂志影响因子”三个因素来进行投稿的。毫无疑问,《自然》、《细胞》和《科学》是科研工作者的首选杂志。
  《科学》杂志首席主编麦克努特博士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称,影响因子的使用已经扭曲了它的原意。
  中国科研过于在意杂志名声
  在原博客中,谢克曼还特意提到了中国科技政策的某些弊病已经开始扰乱国际学术准则。如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可以拿到3万美元的奖励。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重青记者在百度里以“SCI”和“奖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各种奖励政策不计其数。如果作者文章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根据单位的不同,个人将得到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奖励(部分包括科研基金)。而各个大学都对论文发表有详细的规定,多是根据影响因子乘以一定的基数计算出所应获得的奖金数额。
  王梓(化名)是重庆某医科院校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与防治。谈起他的研究,他总不忘强调称,“我所研究的方向至少可以保证发表3分(注:影响因子)以上的论文”。当问道研究对于科学的作用时,他想了一会儿说:“肯定还是有作用的……”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鸣光教授在接受重青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科研界的确有过度依赖期刊声誉及影响因子的倾向,“它的导向使大量中青年科研人员首先琢磨要写什么内容的论文才能迎合高影响因子的需要,其次就是为了达到这种需要应如何设计研究方法,成了为写论文而研究。这一现象在高水平研究教学单位大量存在”。
  “中国科研界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影响因子作为实际的指挥捧,且愈演愈烈,如果在当时还有些进步的意义,现在则仅剩小利而有百害,成了腐蚀科研界的毒剂。”李教授如是告诉重青记者。
  不要过于膜拜期刊声誉
  “实际上,影响因子本身没什么错,它是说明有限问题的指数,这就是为什么还出现许多不同指数的原因。正如GDP指数本身没什么对错,但以GDP作为发展的指挥棒就错了。”李教授说。
  影响因子(ImpactFactor)指某一期刊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微生物教授伊莉娜·阿尔蒂诺维奇,在接受重青记者采访时刚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细菌替代回路的文章。她称,影响因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期刊名声和质量的指征。
  正确看待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因子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新南威尔士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教授史蒂文·舍伍德告诉重青记者,这三大杂志在科研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实还有很多没有那么高知名度的顶级杂志。
  同时,引用次数和质量也并不总是呈正比关系。李教授说,“高水平的论文通常会被更多地引用,但不能理解为被大量引用的就是高质量的论文”。他称,“例如在物种的系统分类学中,把问题说透说正确了,得到了其他研究人员的认可,那么其他人就没有必要再重复研究,因此这篇论文也许几十年都没有论文去引用;在这种情况下,引用越少说明论文越好”。
  但是,科学家们似乎对“全球通病”无可奈何。如塞巴斯蒂安·斯布林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他同意论文发表体系有重大问题,但没有更好的替代模式。“因为科学家们的雇佣、拨款和奖金都是依据他们发表的论文”,“全世界都需要承认这个问题。”他说。
  文/重青记者 王莉
  via 重庆青年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猪老板的实用消费心理学:必读好书

作者:易小林

本书总结罗列了几十项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消费者心理供读者阅读参考,内容翔实,点评很到位,另外本书选择用风趣幽默的…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