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历史,其实也是戏剧家的历史。
民国时代,是传统戏剧向现代舞台剧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但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家,而且产生了一大批剧社。《民国戏剧》一书,以人为主线,叙述了民国戏剧的发展历程,颇有值得一观的地方。
现代戏剧的发端,始于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创办的“春柳社”,他们在日本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为舞台剧上演,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后来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陆镜若等人相继加入剧社,并将美国小说家斯托夫人的小说《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搬上舞台,此剧不但吸引了留日学生,甚至吸引了当时日本的一些戏剧家来观看。鲁迅先生在自己的日记中,也特别提到此剧的演出。此后,“春柳社”又上演了《热血》等剧目,使新剧朝向更加成熟的道路上迈进。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一些留日学生也返回国内,“春柳社”后来也回国发展。“春柳社”在国内吸引了大批观众,由于有商业价值,一些商人们纷纷组织剧社,从而使民国时期的舞台剧迅猛发展,但出于牟利,一些低俗,乃至极端庸俗的作品也纷纷出笼。由于社会动荡,加之人才流失,“春柳社”的发展历尽了坎坷。可以说,“春柳社”的历史,就是民国戏剧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李叔同等人组建“春柳社”始,到王钟声组建新剧团“春阳社”,任天知创办“进化团”,中国新剧遂成滥觞。随着曹禺、洪深、熊佛西、丁西林、田汉、吴祖光等一大批戏剧家出水,新剧完全在民众的心中扎下了根。不但表演方式新,就连背景、灯光、美术、剧务以及一系列的舞台设计也都有了新的理念。大文豪郁达夫曾在其恋爱日记《日记九种》中多次提到演新剧的剧院“卡尔登”,并提及《少奶奶的扇子》这幕戏,可见当时的新剧影响之大。
在当时的戏剧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曹禺,其创作的《雷雨》演出时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曹禺的人生,就是戏剧的写照。作品是绕不开人的,作家在写作时,往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常常行走在文字间的人,注定要用情感来消耗自己。从创作者的体验来说,艺术创作对自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显然这是情感的作用。以戏剧的创作为例,每一幕剧都是心灵上的一道伤痕,我把这叫做文字的毒。在戏剧的创作中则更为明显,不可避免的戏剧的创作常常是对生活经历的再描写,或者理想状态下生活的描写。不论是什么题材的作品都无法抛掉创作者性格的印迹或者心灵的影子,也就是说在文字的最隐秘处总是藏着作者自己。在这样的创作中,情感的比重远远超过才华的比重,情感的投入大于技巧的运用。通常,作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走向而产生。高明的作者总是先感动自己,然后才感动别人。因此,作者是在不断的感动自己或者伤害自己。由此可见,作品的产生也就是对作者生命的一种吞噬。从曹禺的一生情感史和创作历程来看,不难得出这种结论。
就作品而言,倾注在戏剧中的情感不仅当时在观众身上产生作用,还穿越时空影响及后人,往往具有文通千载的力量。如今,戏剧的创作者早已同尘同土,可是他们倾注在艺术中的情感却不断产生影响。其实,不仅戏剧作品如此,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这种力量,艺术作品如果抽取了其中的情感,大概所剩无物。即便有,大概也不值一睹或者一闻。
天地大舞台,人生小舞台。戏剧家在台前幕后演戏,在现实中何尝不是再演另一出戏。艺术之神缪斯在将灵感火种传给一个人的时候,或许也在悄悄塑造一个人,她令人不自觉的为艺术献身。民国的戏剧史上,像曹禺一样历尽人生坎坷的戏剧家不计其数,不论是刀霜雪剑,他们都有各自对艺术的忠诚。是历史赋予了他们责任,是他们自己成就了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