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新青年创始人陈独秀-从隐逸到入世

时间:2011-10-10 23:12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新京报 点击:
陈独秀(1879-1942) 原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出生于安徽安庆,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1901年留学日本。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

  陈独秀(1879-1942)

  

  原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出生于安徽安庆,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1901年留学日本。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陈独秀诗词

  

  题刘海粟古松图

  

  黄山孤山,不孤而孤,孤而不孤。孤与不孤,各有其境,各有其图。

  

  和玄兄赠诗原韵

  

  莫气薄大地,憔悴苦斯民,

  

  豺狼骋郊邑,兼之征尘频。

  

  悠悠道路上,白发污红尘,

  

  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

  

  1911年前:自惜倾城姿,不及君颜色

  

  “自惜倾城姿,不及君颜色。”这首诗写于陈独秀1907-1908年旅日期间,堪称他数年间的心事写照。

  

  陈独秀的故乡安庆,是当年安徽乃至全国的军事重镇,也是革命党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早在1904年,陈独秀便在此地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后迁至芜湖),宣传革命思想,次年更是组建了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可独秀如他,却与当时的其他革命会党甚不相得,各种史料都有蛛丝马迹可窥,印证他不太看得上兴中会、光复会等组织,几番倾轧后,他便于1907年远赴日本。

  

  后人研究陈独秀的著作文献早已车载斗量,可1906到1911这五年间却罕有资料。那期间的陈独秀,未踏足政治、未醉心革命,甚至连他最拿手的政论文章都未发表过,倒是写了不少旧体诗,一抒胸中感愤。

  

  开头那句“自惜倾城姿,不及君颜色”,就是以少女自况,感慨自己纵然倾国倾城,也不及大自然的壮丽,以此暗喻自身的渺小,过往的失意和革命的挫折。

  

  1911年初:闭户弄朱弦,江湖万余里

  

  “闭户弄朱弦,江湖万余里”,也是陈独秀沉寂期间的诗作,前半句沉溺于自身世界,恰似半晌贪欢,后半句则意境极远,不忘前尘与世事。

  

  1911年初的陈独秀,正与高君曼新婚燕尔,如胶如漆。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高晓岚,这是一场陈独秀最痛恨的包办婚姻。尽管对方家世显赫,但高晓岚本人却是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式女子,二人在性格上极不相投。尽管结婚多年,又生下了陈延年、陈乔年和陈松年,却无法弥补感情的裂痕。至于陈独秀热衷的革命,更让高晓岚十分反感,认为夫君大逆不道,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这个时候,小姨子出现了———妻妹高君曼,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喜欢文学、见识广博,崇拜陈独秀。二人一见如故,借着借书等各种机会见面,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形影不离。两家长辈认为此事比闹革命还更不可容忍,大大败坏门风,扬言不准二人踏进陈家大门。岳父高登科更是对高君曼进行打骂、罚跪,还为她择夫。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们———1910年二人携手去了杭州西子湖畔同居,进而于1911年初自行成婚,“徜徉于湖山之间,相得甚欢”,杭州的这段日子可能是陈独秀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也是在1911年初,他找了一份工作———陆军小学堂的地理历史教员。他常去江南才子刘季平家中做客,进而又结识了沈士远、沈尹默和马一浮。

  

  他们数人“时常作诗,互相观摩”,陈独秀还“总要每天写几张《说文》上篆字,始终如一”。如此闲适,加上美人相伴,自是惬意的,他在给挚友苏曼殊的信中这样写道:“仲现任陆军小学堂历史地理教员之务,虽用度不丰,然‘侵晨不报当关客,新得佳人字莫愁’。公其有诗贺我乎?”

  

  得美眷相伴的狂喜,终是遮不住。

  

  只是,在他写给苏曼殊的信中,还写道:“胸中感愤极多,作诗亦不少”———“闭户弄朱弦,江湖万余里”,寄情于美人友人和山水,虽可掩一时消沉,但陈独秀终究不是一个避世者,他在等待时代的召唤。

  

  1911年10-11月:瘦马仰天鸣,壮心殊未已

  

  “瘦马仰天鸣,壮心殊未已”,这是陈独秀在杭州时的诗作,显然,尽管“闭户弄朱弦”,但终是忘不了革命事业。

  

  曾有人说,陈独秀的思想演变和阅历,能够大致上反映中国民主革命的曲折复杂与艰难困苦的状况。而他此前的沉寂和寄情于新妻,则大致反映了革命的低迷现状———尤其在1910-1911年这两年间,暗杀(尤其是暗杀满清能吏)成为革命党最重要的“革命手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意味着革命党的群众基础松散。

  

  可在这个当口,清政府祭出了昏招,八旗贵族的当权者希望从立宪派手中收回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如铁路),失去了立宪派的支持(保路运动就是其中一个后果)。这也使得偶然性极强的武昌起义成为了改变一切的导火索,此后的各省独立中,声望极高的立宪派参与了进来,起到了相对的主导作用,他们利用自己的声望与资源,规劝或利诱满清地方官员,使得大多数地方的独立兵不血刃,百姓并未受到过多的战乱滋扰。

  

  浙江的光复便是如此,武昌首义后,浙江新军立刻响应,当地士绅积极配合,而杭州陆军小学堂,也成了当时革命党人的通讯联络机关。陈独秀精神一振,立刻投身革命宣传,写下多篇革命檄文四处张贴,其中一篇还特别交给了陆军小学队长周亚卫和新军排长高文蔚(均为光复会会员),由他们贴在城内鼓楼门侧,使得“省垣官吏闻之悚然”。

  

  1911年11月5日,杭州光复。11月6日,浙江军政府成立。

  

  几天后,也就是11月11日,陈独秀的故乡安徽也宣布独立了。回乡,成了陈独秀的新目标。

  

  1911年12月:日拥千人观,不解与君语

  

  武昌首义的枪声一起,全国各地就跳出了许多革命者———任何时代都不缺扎堆和投机的人,可在那纷纷杂杂的革命者中,慷慨激昂者虽众,却多半“不解与君语”,清醒者不多。

  

  陈独秀则是清醒的,数年的隐忍也有厚积薄发之效。大家都在标榜自己“手造共和”之际,他却知道这只是开始,建设才是未来之重。

  

  而且,安徽的形势并不乐观。

  

  起先,当地士绅推举清廷安徽巡抚朱家宝为都督,但革命党反对,拥王天培为临时都督,朱家宝则阳奉阴违,最后革命党妥协,以朱家宝为正都督,王天培为副都督。此后,芜湖和合肥两地又相继成立军政府,大家各不相得,形势复杂。后来,革命党人为谋求全省统一,先后成立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和安徽临时参事会,推举孙毓筠出任皖督。

  

  此时,已是12月下旬。

  

  陈独秀与孙毓筠有私交,浙江独立后,他前往上海,便是“从少侯游”(孙毓筠字少侯)。孙毓筠上任后立刻电召陈独秀前来相助。陈欣然前往,就任都督府秘书长。

  

  据当时在都督府任科长的张啸岑回忆:孙毓筠是少爷出身,且耽于佛事,又爱抽大烟,所以不理政事,工作都交给了陈独秀。在此后短短四个月时间里,陈独秀的长处与弱点一一尽显———就如他的将来。

  

  他很清醒,哪怕众人皆醉,但他又武断急躁,常与人口角,每逢开会,便成他的一言堂。终于,四个月后,因权力倾轧,他选择了离开。想来,他始终是“独秀”,那个“独”字固然卓尔不群,可伟大人物特有的孤独感,终如影随形。

  

  本版撰文/叶克飞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朱文华《终身的反对派———陈独秀评传》、吴根樑《辛亥革命前后的陈独秀》等资料。

  

  ■陈独秀逸事

  

  坦诚直率成就沈尹默

  

  陈独秀与沈尹默的相识亦是一桩逸事,据沈尹默回忆,有一天他和沈士远到刘季平家中喝酒,回家后,“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翌日送请刘三(即刘季平)指教。刘三张之于壁间,陈仲甫来访得见,因问沈尹默何许人也。隔日,陈到我寓所来访,一进门,大声说:‘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其字俗入骨’……当时,我听了颇觉刺耳,但转而一想,我的字确实不好……也许是受了陈独秀当头一棒的刺激吧,从此我就发愤钻研书法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女人职场博弈学:良好的社交能力

作者:张家林

现代女人的社交活动越来越频繁,一个女人拥有了端庄的举止、优美的仪态、迷人的神韵、高雅的气质再加上内在的品格力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