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球”到底是合理利用规则,还是唯金牌阴谋
时间:2012-08-02 19:33来源: 作者:叶永烈 点击:
次
让球,区别于假球,它不是那些没有体育道德球员为了个人利益去“参赌”,而是在集体利益和更高成绩的双重压力下,局部选择放弃。更直观一点,昨天,2012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比赛进入小组赛最后一轮,夺冠大热门中国选手于洋/王晓理在比赛中连输两局“爆冷”
我今天写了微博【中国队的“让球”彻底破产】:我早就指出,由中国乒乓球队“发明”的“让球”,完全违背公开、公正、公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可是中国乒乓球队听不进去,不仅对我进行“批判”,反而由中国羽毛球队“继承”这一“光荣传统”。这一回国际羽联的裁决,等于宣判“让球”死刑。
我从《重庆商报》读到记者戴晓枫、见习记者王淳的《你所不知道的“让球”和“养狼”》,特地摘载如下??
让球,区别于假球,它不是那些没有体育道德球员为了个人利益去“参赌”,而是在集体利益和更高成绩的双重压力下,局部选择放弃。更直观一点,昨天,2012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比赛进入小组赛最后一轮,夺冠大热门中国选手于洋/王晓理在比赛中连输两局“爆冷”不敌韩国队,这场比赛就具备“让球”的典型特性:为了避开和另外的中国队员提前遭遇,选择输球。说好听点,它可以叫一种赛场上的战略战术,说难听点,就是故意失败。
最早让球源自乒乓球
昨天的羽球女双角逐赛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国际羽联最终宣布取消两名中国选手资格。不过,其实对中国运动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明白这已不是中国队第一次让球了,在乒乓球、女子排球等传统强势项目中,中国队都出现过让球现象。
最早的让球事件出现在什么时候呢?这还要追溯到50多年前。著名作家叶永烈曾透露,中国乒乓球比赛史上的第一次让球发生在1961年二十六届世乒赛。由于北京选手庄则栋在团体赛当中立了功,同时代表首都,上级指示让其成为男单冠军。于是,决赛中,庄则栋“顺利地”地战胜了上海选手李富荣,成为当届的世界冠军。
此后,乒乓球队将让球继续“发扬”,从1961年的中国乒乓球队队员内部互让开始,让球逐渐发展到中国队向“友好国家”让球。在1975年的第三十三届世乒赛和1977年的第三十四届世乒赛的决赛中,中国选手张立两度奉命让球,将世界冠军拱手让给朝鲜选手朴英顺。
当然,中国乒坛最受关注的一次让球发生在1987年三十九届世乒赛上。后来,这场风波被称作“何智丽事件”。
女排让球引轩然大波
除了“何智丽事件”,本届伦敦奥运之前中国体坛因让球引发的最强烈地震发生在2002年。原中国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中揭露了2002年的世锦赛上中国女排让球的内幕。
2002年9月德国世锦赛上,中国女排一度被视为夺标大热门,为了在16进8和8进4的比赛中避开意大利和俄罗斯,不惜两次让球于实力明显不如自己的球队。她们先是03不敌“鱼腩”希腊队,后又以03故意输给韩国队,尤其是故意输给韩国队的这场,令国内一片哗然,不管是媒体还是球迷纷纷谴责女排“缺乏体育道德”。尽管在1/4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2艰难战胜了巴西,但最终未能进决赛,并在第三名的争夺中输给俄罗斯,获得第四名。对于这段往事,袁伟民在书中感慨道:“在世界锦标赛上开先例,不是一般的让啊,让了一场又一场!”
羽毛球是如今重灾区
昨天的伦敦奥运赛场,伴随中国和韩国羽毛球选手退场的,不是本来应该听到的鼓掌,而是6000余名观众阵阵刺耳的嘘声。原因?因为观众们知道又在让球了……
其实,撇去乒乓球和女排那些老黄历,中国体育最近引发争议的几次让球都发生的羽毛球赛场。2007年,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在一个关于自己教练生涯的纪录片中承认曾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出现“让球事件”。当时为了确保中国队能在决赛中顺利战胜丹麦队夺得奥运冠军,李永波授意叶钊颖故意在半决赛中输给队友龚智超。最终龚智超“顺利”地进入了决赛,并击败对手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时间再回到昨天,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小组赛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为了避免提前与本方队友在淘汰赛中相遇,向对手韩国队频频“放水”让球。最终,中国队以1421和1121“爆冷”不敌韩国组合郑景银/金荷娜。赛后,国际羽联经过调查取消了于洋/王晓理的比赛资格。
赛后,于洋这样解释:“不是不想拼,确实比赛几天太累了。”
媒体观点
新华社:丢人丢到家了!
输球又输人,丢人丢到家了!
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赛场上,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选手于洋和王晓理在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对阵韩国选手郑景银和金荷娜。赛场上居然发生了谁都不想赢球的怪事!这个反常现象令全场6000余名观众发出阵阵嘘声。故意输球以避开强手,这种现象在中国体坛已经见怪不怪。这类做法的确不违反比赛规则,常常被解释为聪明的策略和战术,既然规则允许,对保金牌有利,为何不能采取?
但是,这类做法骨子里却戕害了体育精神和道德,是赤裸裸的为金牌而金牌行为,而且极不尊重观众,最终即使赢得金牌,也会广遭诟病。受“惟金牌论”的影响,我们竞技体育界的个别官员和教练,把比赛的输赢看得重于一切,为了金牌,常常做出令运动员形象受损、缺失体育精神的事情。其实,我们的运动员往往是无辜的,他们也是受害者。
今天赛场上发生的一切,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现场6000多名观众的嘘声代表了什么?我们是保一块金牌重要,还是维护中国形象、弘扬奥运精神重要?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