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浪费和腐败,是祛除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作风问题不得不铲除的“绊脚石”,“三公”经费中的天价公务用车费更是长期饱受公众的诟病,公务用车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白热化阶段。 “公车改革”早在1994年就已经提上了政府改革的议程,各地政府在公众“公车浪费和腐败猛于苛政”的感叹下纷纷试水改革。被称为“公车改革第一人”的叶青,曾连续八年上书全国两会进行公车改革,他的“3510”准则:“3公里内走路,5公里内骑车,10公里内地铁或公交”在那一时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然而公车改革牵涉机构和人员众多、触动的利益格局十分复杂,当改革涉及个人利益时,既得利者一般都会挖空心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假改革,谁动了“特权者的奶酪”他们还会变个形式拿回去。这种“应付式改革”在公车改革的浪潮中此消彼长,使得二十年漫漫改革路上出台的一系列“意见”、“方案”、“规定”等措施几乎都半路“夭折”,改革探索虽从未间断,但收效甚微。 “公车改革”二十年坎坷路终迎来破冰之旅。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16日全文向社会公布。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国范围公车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 “公车改革”是实现政府自身改革宏伟蓝图的关键环节,亦是形势所需、人心所向。现在国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牢牢抓稳改革的“方向盘”,切莫让“公车改革”再跑偏。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率先垂范,明显让公众感受到中央“自上而下改革”的强大气场,改革敢于啃硬骨头,要让公众切实感受到这次改革是动真格触动“特权者的奶酪”,公务用车就该行驶在执行公务、为民服务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