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斗争放缓奢侈品市场”,德国《明镜》周刊25日表示,中国曾是利润丰厚的奢侈品市场,中国人曾是世界上最好的客户。但现在欧洲优良的产品在华销售不畅。英国的巴宝莉、法国的路易威登都遭遇销售寒冬。(10月28日 人民网) 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不仅高端酒店遭遇了寒流,在大闸蟹降价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奢侈品的寒冬。在既往奢侈品的神秘光环依然神秘,然而其中却少了一群“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官员们时,尤为让人值得庆幸。 从茅台到五粮液,从手表到皮包,既往一些高端商品、天价商品的消费者往往看中的不是其物美价廉,反而热衷的是那一个品牌名字、那一个logo。按理说人人都有自主消费的权利和自由,我们不应当横加指责,然而让人感到荒唐的是,这样一群消费的主力军却往往是公务人员,他们并没有用自己的工资收入来承担消费,反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用各类荒唐的名由将这一切费用进行了报销,让公家在为私人买单。于是乎,方才会出现如此之多一掷千金的豪爽大户。 时至今日,在国内销售一时无二的奢侈品如今也遭遇了寒冬,这并非是品牌的自身出了问题,反而恰恰因为党中央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类似于奢侈品,之所以既往会有如此之多的天价月饼、天价美酒、天价香烟的出现,就是因为官员的权力未曾得到有效的制约,他们不仅在用公款肆无忌惮的消费着,也同样利用权力在与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进行着置换。在党中央剑指反腐的当前,权力得到了有效的制约,官员们不敢自己买也不敢收受他人所买,这就让奢侈品失去了耐以生存的温床。因此遭遇销售寒冬也就是理所应当之事。 总而言之,奢侈品原本的火爆原本就是一种异象,如今遭遇销售寒冬方才是真正回归到良性的轨道。腐败源于权力脱缰,一个小小的奢侈品就足以折射出当前官员的状态和官场的氛围。在不断深化反腐的进程中,只要我们一以贯之的始终坚持,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清廉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