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大暴雨袭击四川,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再次遭受劫难,全城被淹没,最高水位超过7米,人们对遗址的保护产生担忧,而同时,有关它的存亡也成为关注的热点。有学者称,此举“劳民伤财”,“几亿元打了水漂”。2010年,北川地震纪念馆及遗址保护工程得到四川省相关部门批复,项目总投资6.7亿多元。这个工程包括一座地震纪念馆、一个地震遗址保护区。(《第一财经日报》7月11日)
11日所有有关洪涝灾害的新闻中,最令人痛心的当数这两条:其一是四川都江堰山体滑坡致18人遇难,107人失踪或失去联系;其二就是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被淹没。5年前的汶川强震记忆犹新,同样的受灾地点,老天爷再发淫威,房毁人亡,痛何如哉!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嵇少丞在其博文中称“暴雨致地震遗址不见踪影,至少几亿元人民币打了水漂”,此言虽有些言过其实——洪水退去后遗址总会幸存一部分,但损失巨大是显见的。而更令人纠结的是,当初这些耗费巨资兴建的地震遗址保护工程,在遭遇劫难之后,要不要再重建和维护?
如果选择重建和维护,后续投入资金将是一个无底洞。5年前的强震之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差不多每年都会被淹。2011年汛期,北川大酒店遗址被淹没3次;再往前追溯,2008年9月,持续降雨致老县城多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地震遗址一半以上被掩埋……可以预料,在这样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若坚持保护地震遗址,“损坏-重建-再损坏-再重建”将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若为保护地震遗址而兴建大型防洪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更是个天文数字。
当初参与规划和设计“5·12”地震遗址保护项目的专家、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彭晋川并非不知道这些地震遗址很难长久保存:“当时我们估计5~10年没有问题,现在已经5年过去了。以小量的投入维持5~10年,教育的效用已经足够发挥出来了。”言下之意是,花几亿元这样“小量的投入”实现几年教育的功能,已经物有所值。
对此说法笔者不能苟同。若说北川地震遗址有什么功能,笔者认为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供逝者亲属和后人凭吊,而不是教育——类似地震这样的天灾,是教育一下国民就可以不再发生吗?唯有人祸导致的灾难,才有必要花巨资保护遗址或兴建纪念设施供后人铭记教训——譬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等。不是说地震遗址没必要保护,而是值不值得花这么多钱保护,尤其是,投入巨资兴建地震遗址保护工程之前,有没有经过周密的科学论证?
不能说北川老县城的地震遗址保护工程完全就是一个拍脑袋的政府决策。汶川强震致近7万人死亡,1万7000余人失踪,受灾地域遍及全川及邻省。遭此巨创,举国悲痛,在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县兴建地震遗址保护及纪念工程,彼时亦是民间诉求。只是,后来的进程超出了“保护”和“纪念”的范畴,裹挟进了一些别的因素,从而让地震遗址承担了过多难以摆上台面的功能,并因此膨胀——地震后四川一些地方政府看到了商机和表现政绩的机会,纷纷上马“地震遗址公园”,2011年北川老县城还曾因向游人收取12元遗址维护费而闹出“门票风波”。
天灾频频之下,要不要继续保护地震遗址已是进退两难。有当初参与规划设计的专家称,当初并未考虑到地质因素,直到2010年发生大的泥石流致遗址被掩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言实为狡辩。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在震后前5年处于高发阶段,至少需要数十年才能下降到震前水平,对地质学专家而言这应该是常识。明知隐患重重依然赞同投入巨资大兴土木,只能说在权力的高压下,某些专家的科学良知暗淡了。
如果说地震遗址对国人有什么“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定居、迁徙还是生产、发展,都只能“顺天”而为,而不能“逆天”行事,否则难逃覆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