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圈子文化”背后的“名堂”不言而喻

时间:2015-03-03 17:45来源: 作者:琴泉春韵 点击:
不得不说,“圈子”无处不在,我们不反对正常的圈子交流,但却反对领导干部拉帮结派,搞“圈子文化”。中国古代不乏拉帮结派之徒,其后果是祸国殃民,生灵涂炭。现如今,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却信奉拉帮结派,搞“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看能抱上谁的大腿。上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1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3月2日《中国青年报》)    

显然,“圈子”对普通人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不具社会危害性。而对于官场来说,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无疑就变味、畸形了。在笔者看来,清正官场须远离圈子文化。

其实,圈子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社会现象。事实上,“圈子文化”由来已久。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明末的东林党争、清末的帝后党争,最终都在党争内耗中丧失了发展机遇,加深了统治危机。当今社会,更有以亲属血缘关系出发,有的以同学关系为中心,有的以同事关系为媒介,有的以战友情为依据,形成了一个个边界明显、形态各异的大小圈子,打牢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不得不说,“圈子”无处不在,我们不反对正常的圈子交流,但却反对领导干部拉帮结派,搞“圈子文化”。中国古代不乏拉帮结派之徒,其后果是祸国殃民,生灵涂炭。现如今,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却信奉拉帮结派,搞“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看能抱上谁的大腿。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下级对上级阿谀奉承,弄得党内生活很不正常,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搞成了旧社会那种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他们往往以“人情往来”为由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演变成弄权、搞钱、玩乐的“圈子”。

“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了“圈子文化”的危害性。应当看到,有些干部的小圈子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寄生、利益输送关系,甚至是由一群掌权的腐败分子组成的小团伙、一群依靠滥用权力牟取私利的利益共同体。从一些腐败分子情况看,“老虎”锒铛入狱,寄生在他们身边的“狐狸”“苍蝇”也随之落网。他们结党营私,相互勾结,编织一个以权力与利益为纽带的关系网,把公共权力当成私人物品,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沆瀣一气,其违法违纪触目惊心,其后果危害祸国殃民。

2014年岁末,中央政治局会议就重申,“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为此,要净化政治生态、清正官场风气,就必须破除“圈子文化”的消极影响,清除政治山头主义、派别主义的遗毒危害。一方面,应继续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严惩贪腐圈子。另一方面,应始终坚持公道正派的官场风气,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远离“圈子文化”的定力和信心,从根本上整饬官场整顿吏治,重塑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和政治文化。(文/琴泉春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在路上,邂逅最好的爱恋:在路上遇见最好的自己

作者:冯妙

本书收录了一位拥有坚强不羁灵魂的女子独自走过的十三个地方,每个地点都有一个故事和一个浪漫传说,每个地点都是最令…

发布者资料
朦胧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4-11-14 15:11 最后登录:2018-03-12 15:03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