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权力在基层“消化不良”,会让权力悬空,造成“上面改革不少,下面感受不深”,影响改革的信心和成效。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但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简政放权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校正的过程。现如今,“下放的权力难承接。”随督查组行走在黑龙江、吉林,听到不少这样的声音。那么,这么多权力放下去,为啥基层接不住? 简政放权,作为一项系统的、较为长期的工作,是深化政府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之举。当下,许多基层部门反映下放的权力难以承受,不可小觑。的确,基层不比高层,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局限性,例如人手不够,事权下放了,但相应的财权、人权没下放,权责不匹配,都为简政放权增加了难度…… 显然,“心有力而力不足,只会好心变坏事”。上面放权快,基层能力跟不上,其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位城区水务局局长介绍,今年他们从上级承接了19项权力,实际上区里能批的只有5项,其他14项要么是区里缺技术力量,要么是资金在上级单位,区里批了也干不了;有的地方和部门放虚不放实,放权不同步,你放我不放,一个区域保留审批项目多的达320项,少的有160项,部门之间相互掣肘,降低了审批效率。 事实上,权力下放的“消化不良”问题,说来说去,还是改革不到位。长期以来的“权力惯性”,让政府之“手”难适应,与“放权”相比,“接权”成了短腿。有的地方搞形式主义,为放而放,一放了之,对后续不管不问;有的地方避重就轻,消极敷衍,紧紧抱着权力不放;有的地方明放暗不放,或有条件地放权,或设置一些备案、许可等。以上种种现象最终要汇集到基层,就出现了基层的“消化不良”,其主要症状就是基层在承接时消化能力上出现短板。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权力下放要杜绝“走极端”。放权不是一放了之,既要放得下,也要接得住,还要管得好。在笔者看来,既要权力“瘦身”,还得职能“健身”,唯有“数量与含金量并重”,才能迎来基层认同,赢得群众点赞。李小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