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中上几个高档菜,认为是对上级的‘尊重’”。贵州省织金县水务局一名副局长因超标违规接待被免职,局长在电视上公开检讨。 “三公消费”一直都引人注意,究其原因是其来源于财政税收,而税收来源于人民群众,因此其一丝一毫的使用都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将“三公消费”置于阳光之下,进行规范使用才能够真正地保证人民群众获利,过度挥霍“三公消费”实际上是在侵蚀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压缩“三公消费”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压缩的“三公经费”多属于纠错纠偏的范畴。以节俭接待为例,各地普遍把不打标语、不上水果、不上豪华酒店等视为“节省”。事实上,这些钱本来就不该花,也就不存在省钱的问题,充其量只是把原有的错误纠正过来,不该用的钱不用而已。这离真正意义上的压缩“三公经费”还有一定距离。 压缩“三公消费”既是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让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最根本的维护。对三公消费进行压缩是秉着“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原则办事,必将助推我国更好地发展。既然要下决心压缩“三公”经费,就不能先开出一张怎么花都不超标的支票,然后坐等各部门自己表现。实际支出不需要的部分,就应该在制定预算时坚决砍掉。也只有勒紧预算,各级政府才能学会过紧日子,这样才能测试出现在的“三公”经费中究竟哪些是“刚需”。 所以,笔者认为把压缩“三公经费”的成果固定下来,比纸面上的数字增减更为重要。一方面,各地各部门都要认真排查一下,还有多少经费可以压缩下来,空间有多大,在编制新一年“三公经费”时彻底挤掉“水分”,真正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 另一方面,要把政府花钱的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加快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健全支出评价机制,完善公众监督制约,真正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也花不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