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炯:要大力开展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
时间:2011-01-13 10:33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张 炯 点击:
次
当前文艺批评所存在的问题 关于当前的文艺评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肯定者有之,贬损者也有之。照我看来,文艺评论不是无足轻重的个人话语,而是影响作家、艺术家和广大读者、公众的社会话语。它是文艺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翼,是作家、艺术家与读者、观众之间的
当前文艺批评所存在的问题
关于当前的文艺评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肯定者有之,贬损者也有之。照我看来,文艺评论不是无足轻重的个人话语,而是影响作家、艺术家和广大读者、公众的社会话语。它是文艺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翼,是作家、艺术家与读者、观众之间的桥梁。作为文艺作品的阐释者,文艺评论还成为向作家、艺术家反馈读者意见的重要渠道。所以,评论家应该是作家、艺术家的诤友,也是读者、公众阅读和欣赏作品的向导。文艺评论家不仅面对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还要了解作家、艺术家的生平及其创作作品的相关情况,从而为读者和公众更深刻地阐明某部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和它的优点和不足。视野开阔的评论家还要面对文艺流派、文艺运动和种种宏观性的文艺现象,剖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的特点,以及对历史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要做到这一点,评论家必然应以科学的文艺理论和广泛的作品欣赏为自己的素养基础,在具备中外文艺史的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在有利于人民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文艺健康发展的美学取向上建立自己的评论价值观和评价标准。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文艺评论有长足的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这表现在:第一,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批评为主导的前提下,深入批判了历史上存在过的左倾的文艺路线和错误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拨乱反正;第二,广泛引进和借鉴了20世纪西方各种新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方法,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符号学和原型批评,还有心理分析的理论批评、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批评等;第三,除对新的文艺作品和作家、艺术家开展广泛的批评外,还梳理文艺源流,对不同流派与不同地域的作家、艺术家群以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和“朦胧诗”、“探索性戏剧”、“先锋派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女性主义文学”、“欲望写作”、“打工文学”、“底层文学”、“青春文学”等种种文艺现象开展了宏观性评论,为扶植新人新作的健康成长做出突出贡献;第四,在文艺评论的发展中不断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培养了大量具有新的知识视野的中青年评论家群,他们迅速成为我国评坛的主力。但是,也无须讳言,在社会转型后出现媒体评论、网络评论和学院评论三足鼎立的格局下,文艺评论仍然滞后于文艺创作的蓬勃发展,而不能开展实事求是的评论,则已成为当前文艺评论中引人关注的弊病。这既表现在或盲目吹捧或“有偿”吹捧,把不那么好的、乃至坏的作品也说成好作品;也表现在不对文艺作品做认真研究和阅读,却信口开河、发表随意性的意见;还表现在不问作品的实际而强行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去做“六经注我”的附会解读与诠释;更有不细读作品文本,徒以舶来的似是而非的词语堆砌以掩盖自己的浅薄,去“忽悠”读者;至于出自私愤、不与人为善的“骂派”评论,虽为数不多,泄愤中自也不存实事求是之意。因此,提倡大力开展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实在至为必要。
实事求是是文艺评论的必然要求
实事求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中去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揭示特定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并把握特定内容与形式跟事物主体与客体、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的关系,从而认识特定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的灵魂。泛而言之,同样应该是所有科学的文艺评论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提倡“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原则,它正基于对文艺本质与规律的深刻认识。文艺之所以存在,因为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还是作家、艺术家作为主体按照美的规律的审美创造。而现实生活或特定的审美创造主体,又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并带有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特征。从而,文艺评论家要分析文艺作品,就不能不具体地分析其审美的风格特色及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无视主客体的相互关系,无视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关系,无视文艺现象与特定社会历史生活的相互关系,而孤立地研究作品文本的形式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等方法,或脱离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孤立地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分析批评,虽都有各自的长处,在相应方面达到了片面的深刻,但就全面把握文艺作品的特征与本质,显然又都存在自身的缺陷。审美的历史的文艺评论不但要求评论家对特定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求评论家对产生特定文艺作品和现象的社会历史生活也有深切的了解,从而,这样的文艺评论家就不但要细读文艺作品,具备广泛的文艺史和精湛的文艺学修养,还要对相应的社会历史生活具备丰富的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这一意义层面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文艺评论家,并不比培养一个合格的作家、艺术家为易。
开展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当然首先就要提倡评论家细读文艺作品的文本。文本是文艺评论的基本研究对象,也是文艺评论面对的第一对象。评论家对文艺作品的任何论断,都必须以阅读文本为基础。离开文本的论断就往往流为妄断。只有认真阅读文本,评论家才有可能对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做出有根据的分析,也才有可能在广泛比较的前提下对作品的特色和历史地位做出科学的判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细读文本,就难以把握特定作家、艺术家作品的语言表现的特色,也难以通过语言去想象和把握作品所完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的生动性、鲜明性,更无法把握作品所反映的丰富内涵以及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首先诉之于读者和观众的感觉,而对作品的感觉则从语言媒介表现的感觉始。不从语言及其复杂、微妙的表现开始去把握作品,就难以做到真正深刻地具体地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和形式,也难以真正完全地了解文艺作品的艺术效果。当前,阅读匆忙,对文本只粗粗翻阅或跳阅,甚至没读文本便发议论,已成为不少评论家的通病,这样,要真正开展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就必然相当困难了。
开展实事求是的评论,还需要“知人论世”。这本是我国古代所强调的评论传统。也即,你要深刻理解作品,就要深入研究创作这部作品的作家,既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作家所生活的社会时代和具体环境,也要了解作家是在什么情况、什么心态下创作这部作品的,包括他曾经受到中外的什么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还要了解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的实际社会情况,包括特定社会的人际关系、矛盾冲突、风土人情等。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这部作品在作家创作链中的地位、它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它比前人有哪些方面的超越和创新、它的社会的时代的历史意义何在,等等。近些年兴起的文化批评和心理批评,固然为文艺评论拓展了新的视域,但这种评论如果离开了对特定社会历史生活的广泛了解和把握,要完全做到实事求是就比较困难。
实事求是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则在于从对具体作家作品和文艺现象的研究中去发现规律性。如毛泽东所指出,要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去下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功夫,从而从中引出固有的而非臆造的规律,提升到理论上来。只有这样的文艺评论,才能为文学史的研究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更为可贵的资源,从而促进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和文艺理论的新的生成。只就事论事,停留在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平面感受上,缺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芜存菁”的深致的思考,未能深入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本质,这往往是许多文艺评论缺乏理论意义,未能达到实事求是的更高层次的原因。
严格地说,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还要求语言表述的朴实。文艺评论当然有别于一般的科学论文。后者总要求语言表述的准确,而文艺评论则除了准确,还要求鲜明和生动,要求富于文采,富于激情。但文艺评论又与文艺创作相区别。因为,文艺创作是艺术,其最高要求在于创造鲜明生动的、感人的艺术形象。而文艺评论则毕竟仍属科学。惟其是科学,其最高要求就需要达到实事求是的真理层次,文艺评论的语言表述虽要尽可能鲜明、生动,却又要力求准确。浮而不实,花里胡哨,徒事哗众取宠的评论语言实为大忌。那样的语言,即使表面上很漂亮、很华丽,读者读后却不知所云,那又有什么实际的功用呢?!至于概念新词不必要的重叠,本来很容易懂的话,却硬要用许多舶来的词汇去堆砌,读起来佶屈聱牙,让人云山雾罩,那样的语言与实事求是恐怕也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如果我们要求文艺评论走向人民大众,那么,朴素的文风,接近口语的朴实的表述,恐怕就尤为重要。
文艺评论必有意识形态的鲜明价值标准
有的朋友或者会问,你所主张的难道不是意识形态的评论吗?我们追求的却是要使文艺评论“非意识形态化”。
是的,我主张文艺评论意识形态化。因为,我不知道现今世界上存在过什么真正非意识形态化的文艺评论。那种自标信奉唯美主义的、形式主义的、以个人利益至上的人文思想为基本价值观的文艺评论是所谓“非意识形态化”的评论,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代表另一种意识形态罢了。因为,任何思想体系都是意识形态。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评论家当然有权利信仰自己的意识形态,却没有必要羞于承认自己实在没有做到“非意识形态化”。
在我看来,文艺评论家并非只是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客观的记录员或传译者,他们还应该富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以自己的评论参与文艺创造,促进文艺健康发展。对于文艺,他们必须有坚实的理论见解,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必须有所提倡,也有所反对,从而以自己的评论去影响文艺历史的进程。所以,开展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并非要求评论家取消从一定价值观出发所选择的评价标准,相反,它必然要求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利益的评价标准。在我国今天,就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评价标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包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表达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的内涵,也显现了我国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特点。它代表着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利益,因而也是最有包容性、最追求客观性和科学性的评价体系。其中,也实际包含文学艺术的真善美等方面。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由于价值观的差别,对真善美的认识也是同中有异的。视女人的美,便有“唐肥宋瘦”之别;在封建时代,农民如果起义反对地主,就被认为是“恶人”和“强盗”,而我们今天却视其为英雄。马克思对剩余劳动价值的发现,使我们了解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而过去,人们却认为资本家养活了工人。这都说明,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都因时代认识水平和特定阶层的思想局限的不同而不同。但不同时代或阶层的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又并非没有一致的方面。毕竟人们对真善美的感受总有它客观存在的根据和前人观念的传承。因为,即使“五官感觉的形成”也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体系,其丰富的内涵正充分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促进社会进步并为广大人民认可的宝贵价值观念,包括真善美的普遍价值。
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多种价值观,人们对于价值观的选择也是自由的,包括文艺评论的价值观在内,但这并不意味任何价值观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效用。在社会主义时代,人类所寻求的正应该是超越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体系,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所创造所发现的价值原理和观念,又根据社会主义的需要,发展了历史上的真正促进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价值观。在这种意义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正是符合当今时代需要和人类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艺术的诸多方面的要求。认真贯彻这样的价值观,理应是我国拥护社会主义的一切文艺评论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提倡集体与个人利益相协调统一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至上、个人欲望至上的旧人道主义;我们提倡维护国家正当利益,与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相互友好的爱国主义,反对自私自利的以邻为壑的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我们提倡有利于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反对损人利己、损害社会团结和谐的伦理道德;我们提倡有利于社会进步和艺术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反对墨守成规、妨害社会进步和艺术发展的固步自封。当然,就文艺作品而言,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是文艺评论所首先要加以考虑的。由于文艺作品是人类作为主体的创造物,它的真与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真应该也必然有所区别。艺术形象完全可以是幻想和想象的产物,但其反映和象征的人物关系和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的真实,在幻想作品中也仍然是感染读者并获得现实认识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对社会主义有益、无益或有害,无疑也是我们今天衡量善恶美丑的重要标准。至于美的怡悦,更是往往与艺术的创新相联系。文贵创新,惟陈言之务去,这在文学领域一向就是审美趋求的重要条件之一。文艺中有豪放、阳刚之美,也有婉约、阴柔之美。只要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无论什么风格,都应该是社会主义文艺所允许所包容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政策,以及“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实践证明既是发展和繁荣文艺的正确的科学的政策方针,自然也应是我们的文艺评论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
最后,我想说,要大力开展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还必须坚持评论家有尊严的独立人格,破除人情评论。在社会主义时代,评论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民的代言人。他必须对人民负责。他的独立人格,便包含着他对人民负责的庄严自觉。讲人情,碍于情面而不讲真话,违背本心的阿谀奉承的评论,必须禁绝。当然,不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劳动,随意贬损,不与人为善,乃至逞一时之意气,随意谩骂和攻击作家、艺术家的言论,也应摒弃。只有坚持科学原则,敢于如鲁迅所说的“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的批评,才真正对作家、艺术家和读者、公众有帮助,也才真正体现了评论家自身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那种廉价奉承的评论和随意攻击、贬损别人的评论,那种既“忽悠”了作家、艺术家,也“忽悠”了广大的读者和观众的评论,恐怕都属于最没有价值的评论,注定很快就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当然,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评论,实为不易。我自己虽然心向往之,也未能完全做到。所以提出来,目的在于引起讨论,希望在同行的共同鞭策下,一起去努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