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作家,著有《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鲁迅与陈独秀》、《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张中行传》等。
鲁迅那一代的作家,包括建国后一段时期的作家,他们对文字有一种敬畏感,他们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都要经过仔细地斟酌。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看来,我们现代的很多作家,已经失去了对文字的敬畏感,他们的文字可谓随便堆砌,毫无讲究。
民国时代,很多作家同时也是文学评论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评论逐渐专业化,但却也同时变得暧昧,变得不再有趣。
作家间不太相互批评
一直以来,不管是学者还是作家,都在感叹今天的文学评论正在没落。然而在孙郁看来,文学评论其实正在专业化和多样化,只是不再犀利,文字也不再有趣。
孙郁说:“文学评论大学有三个类型,作家的评论,评论家的评论,民间的评论,在网络时代,民间评论多来自于网上。”
三种评论孰优孰劣呢?对此,孙郁说:“作家的评论现在不多,可能是作家们已经不太喜欢互相批评了。学院派的评论更加专业,但是总体却很八股,只是专业辞藻堆砌,能吸引人的不八股的评论太少了。反而是民间的评论,很有一些不错的,我偶尔上网看,能看到一些很有价值的评论。当然,这可能和他们没有固定思维的约束有关。”
尽管偶有精彩的评论,但在孙郁看来,今天的文学评论总体变得越来越暧昧,不再勇敢直言,也不再犀利;而少数勇敢的,往往也出自于民间评论家之中。
现在写评论的很少
在孙郁看来,其实作家的文学评论最好看,他说:“我还是喜欢看作家写的评论,因为他们对文字的感觉非常到位,但是现在写评论的作家太少了。”
传统时代,少有专业的评论家,作家往往身兼评论家的责任,孙郁说:“鲁迅、郁达夫、茅盾等等作家,他们也是非常好的评论家,他们对于文学的批评,至今看来,仍旧非常精彩。也是他们留给后人重要的文学财富之一。”
那为什么当年的作家会留下众多的文学批评的作品?孙郁认为,“这和身份有关,过去的作家,很多本身就是学者,他们不仅仅写作,同时也做研究,因此能够写出很好的批评文章。但是现在的分工已经很细,作家和学者之间有了比较明显的分野,横跨两个行业的人已经不多,这也可能是作家不再写评论的原因吧。”
对文字不再有敬畏
在孙郁看来,不管是作家还是批评家,都应该对文字抱有敬畏。他说:“以前的作家他们对文字是有敬畏感的,所以在写作的时候精益求精,往往字斟句酌,一个句子,一个词可能要斟酌好久。不仅仅是鲁迅那个时候,更后一点的作家也是如此,比如孙犁他们,对于文字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这既是传统文化的遗风,也有他们本身对文字的严谨。但是现在的很多作家都没有这种态度了,不再讲究词汇的精确和优美,随便堆砌,文字是很神圣的,没有敬畏感,没有严谨的态度,如何能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
不仅仅是作家,批评家也是如此。孙郁说:“在今天,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文学批评,出版发表的数量早就远远超过了当年,分工也更细,有专业的作家,专业的批评家。当年哪里有这么多,这么专业。但是相比较,还是当年的作品更吸引人,因为那些作品是真正有温度的,而今天的作品,有温度的少,更多的只是一堆辞藻的堆砌”。
批评家莫成引导者
很多文学批评往往会指引读者如何读一部作品,然而在孙郁看来,这并非文学批评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他说“批评家想指引读者,本身就是错误的”。
孙郁说:“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一种感知和鉴赏,批评家首先是读者,是发现者和思想者,他们通过文学作品去思考现实,又用现实来反照文学。他不是判官,不能对作品下定义,也不能影响别人的阅读。因为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批评家并不比作家和读者知道得更多,也并不比他们更伟大,试图去指引别人阅读,首先不合理,其次也是不现实的。”
在孙郁看来,批判精神必须得有,他说:“批判精神是现代思想的基础,每个人都应该有批判精神,但是这种批判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而不是把自己打扮成真理,高高在上,去指导别人。只有平等的批评,才会真正对文学、对思想、对社会起到帮助作用。”
民间批评
更加重要
然而很久以来,面对蜂拥而来的出版物,面对读者在浩如烟海的作品面前无所适从的局面,一直有学者呼吁建立文学批评制度,让读者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坐标。
对此,孙郁认为,现在的出版物这么多,其中有没有好书,一定是有的,这些好书也确实可能淹没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留驻在历史的长河了。他说:“好书是时间检索出来的,历史上的经典无不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
用评论方式检索作品,有时候往往会成为炒作的帮手,孙郁说:“现在有很多出版物,本身非常垃圾,但是通过炒作成了畅销书,那些写评论帮助炒作的,其实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评论机制,应该是自由的,没有功利性的,自觉地形成的。我想,在未来,应该会慢慢形成一个民间的批评机制。”
晨报记者周怀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