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时考上了清华和伯克利》这本书真的很有趣。读它的时候,我被逗得笑个不停。因为里面描写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事迹,让我感到太亲切了,金一娜的那些古灵精怪、经常恶搞的同学们好像就生活在我身边一样。
正像这本书封面上说的,里面记录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班级,几位个性鲜明的老师,一群古灵精怪的学生,无数开心快乐的故事”。
本来嘛,我们这些高中生的生活非常单调、枯燥,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回家,天天都有做不完的习题:语文、数学、英语……每天在题海里游来游去,有时候真想停下来不动,“淹死”算了!但是为了高考,为了传说中的重点大学,还得苦学不辍啊……
咦,就在这个时候,我竟然意外地发现:还有一群同龄人,他们和我一样,都在高中里为了自己的大学梦而拼搏,但是他们竟然能够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他们举办“脑残杯”知识竞赛,自己印奖状、刻印章,郑重其事地发给获奖者;他们四处“探险”,结伴走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角落落;他们在课上配合老师,不时插嘴,活跃课堂气氛;他们自己做PPT幻灯片,在恶搞和自娱自乐的同时,增进班级同学的感情和集体意识……这就是主流观念里的“好学生”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同样刻苦学习,但他们学得巧妙,没有陷入题海,没有悲观失望,他们的生活轻松、有趣。他们的归宿良好:金一娜同时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她的同学们也纷纷进入清华、北大、同济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名牌学府深造。
啊,这些人和他们的生活真让我羡慕!
书中的人物和故事都非常有趣,其中,令我捧腹不止的一个人物是金一娜的同学,“假作真时真亦假,一本正经逗你玩”的王沫阳。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搞笑的“假”,可乐的事迹不胜枚举,请看金一娜是如何用妙笔来描述的——
王沫阳的“假”,其实还真不算“假”,可是他说话那种“说一半,留一半”的方式,一来二去,也就为自己得来了“假”的称号。试举一例:
大家:王沫阳,物理竞赛就靠你了。
王沫阳:别别别,别别别,能不能进复赛还是问题呢!
大家:你别谦虚了,凭你的水平肯定能拿奖。
王沫阳(附加高频摆手动作):竞赛里强人太多了,我算什么呀?!
大家:好假啊!
后来,王沫阳在竞赛中以北京市第十一名的成绩得了一等奖。大家说:果然假得可以。
数学课上说自己不会做一道中等难度的习题,那是假;平日里不时冒出一句“某某某,你比我强多了”,那是假;在作业里大书“女生学习好好啊”,那也是王沫阳式的假……一来二去,大家在心目中建立起一个方程式:“假≈王沫阳”。凭这样的定式,王沫阳还真的以“假”自居起来。
数学课代表大喊:“谁还想报名参加数学竞赛?……王沫阳,你还没报呢,想报吗?”王沫阳忍住笑说:“嘘!小声点,全班都听见了!你先回去,下了课我悄悄找你报名。”全班哄堂大笑。王沫阳呢,低头看着自己的铅笔盒,精明地暗笑着,为了自己逗大家开心而得意。这就是王沫阳式的笑话。我有时候想,如果少了他,班里大概会无趣得多吧?
某一天,王沫阳终于挥毫做了一篇文章。在文章里,王沫阳同学深刻检讨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假”的危害性和错误性,意志坚决、感情真挚地以自我鞭策的口吻表达了与“假”断绝关系的决心。这篇文字很快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什么?王沫阳不“假”了?如果不“假”,那人还是王沫阳吗?“低头暗笑,连连摆手”将没有用武之地了吗?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王沫阳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当某位路人甲打趣王沫阳不顾承诺,仍然“假”下去的时候,王沫阳便会向前探近身来,绷着脸问:“我假了吗?我假了吗??你说我怎么假了???”这三句“连珠炮”,再加上血红的嘴唇、苍白的皮肤,足以让人后退一步,战战兢兢地说:“没有没有,王沫阳不假,不假……”
可是,嘿嘿,用在王沫阳身上的“假”,从来不是贬义词;而“不假”,却未必是褒义词。
怎么样,可乐吧?呵呵,不能再“剧透”了,想看的,去买一本书吧!
《我同时考上了清华和伯克利》金一娜著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定价:32.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