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铁生的笔下,人的离世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考试煎熬后的悠长假期。1月4日,正值史铁生告别人世后的开年之初,又正逢他的生日,史铁生的至亲好友,中国作协、北京作协的老朋友相聚于“与铁生最后的聚会”,以这样特别的追思方式纪念他最特别的六十诞辰。亲友将追思会地点选在了北京一处先锋文化聚集地798创意文化区举行,请各位来宾“如常着装,就像每次和铁生一起聊天一样”,默默地应和着逝者对人生的感悟。
在这场特别的追思会上,人们看到的是逝者在往昔照片中灿烂的笑容,还有整整齐齐摆放给读者取阅的先生生平著作,以及色彩绚烂的花朵和温暖的烛光。而大家在追忆史铁生先生的生活点滴和音容笑貌时,仍然不忍唏嘘,眼泛泪光。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永恒复返,现在被/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追思会上动情地诵读了史铁生的诗作《永在》,并为逝者带来了他最爱吃的樱桃。铁凝说,作为文学界的同行,能在过去五年间每年都与铁生见面,是我的荣幸。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一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淳厚,坦然,诚朴,有尊严。他那么多年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在这个不轻言“伟大”的时代,铁生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这样的评价。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作家,他对中国文学而言都是有着非凡重量的宝贵财富。他个人和文学作品的深厚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充分地彰显出来。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杨承志在追思会上表示,史铁生先生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和学习的人。今天我们以这种朴素而亲切的方式寄托哀思,是与史铁生先生高尚的人格相契合的。对史铁生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对他精神的继承和学习,学习他对文学事业的敬畏之心和赤子情怀,学习他对生命的豁达和热爱,学习他高尚的人格。我相信这不会是我们与先生的最后一次聚会,我们以及后来的人们仍会一次次和他高贵而伟大的灵魂对晤。中国作协将在适当的时间召开史铁生先生的作品研讨会,让那些用生命写就的伟大作品,再一次照亮我们的心灵和人生。
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启刚,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朱明德,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以及多位作家代表、文学界人士,史铁生亲属、生前好友、老同学先后发言,谈史先生的生活往事——他的病痛、他的坚强、他的“好人缘”和他的作品,表达他们对史铁生先生的哀思与敬意。当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谈到“铁生以前身体不好,容易累,总是‘煞风景’地提早告退朋友的聚会。这次聚会他不会累了,他会从头到尾与我们在一起”,当北京宣武医院的凌峰大夫介绍史先生生命最后时刻与病魔的抗争,告诉大家史先生无条件捐献出自己的肝脏和脊髓时,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布满红玫瑰和黑卡片的“留言板”上,写满了众人对史铁生先生的怀念与祝福:“用文字温暖我的青春,永远怀念先生”,“愿铁生在天堂脚力强健”,“您走了,但并未离我们远去。因为只要到地坛,就能与您促膝长谈”,“休个假期,然后继续铁生之旅”……从台湾赶来的好友带来了海峡对岸文学界人士的悼唁,当年一起插队的故交从美国发来追思短信,首都大中院校学生们对史先生的作品作出各自的演绎和解读。会上还播出了史铁生生前录音《我与地坛》片段。
史铁生在新年前的最后一天逝世,消息传来后,《文艺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铁凝在采访中代表中国作协并作为一个写作的同行对史铁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铁凝说,史铁生的逝世,使中国文坛痛失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也许时间过去越久,越能够更饱满地体现出史铁生作为一个作家的魅力和他的文学的价值。史铁生的创作贯穿着整个三十多年新时期文学。一直到今天,他的写作仍然坚持着精神的高度和心灵的高贵,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不妥协姿态。多少年来,史铁生以超常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体会的病痛,但他高尚的品格和作为一个真正作家对人生、对世界明澈而坦然的态度,对生命价值进行着不疲倦的探究和书写,将会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他活得是那样有尊严,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铁凝说,史铁生虽已近六十,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他的时候,总觉得他非常充满活力。他的存在给人一种信念、信心和定力。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作家,都受到过史铁生的影响。得悉史铁生逝世的不幸消息后,铁凝和一些作家进行了交流。莫言、余华等作家表示,他们的心情非常沉痛。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作家张海迪和铁凝通话时,伤心得有些失控。张海迪后来说,我们也不要太伤心,他最终还是解脱了痛苦。大家知道,史铁生生前每周要做两次透析。他和文学是在互相拯救。我们感到,史铁生没有走得太远,也许他去了遥远的清平湾,也许他就在北京的地坛。我相信铁生走得是非常安详的。他是把文学当成自己内心非常高贵的信仰。唯其如此,他就更格外地让人感到肃然起敬。史铁生的离世,让我们更加感觉到,在当今文坛应当呼唤他的这种文学精神和他身上彰显出的优秀作家榜样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