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新市政府往北一点,京杭大运河的东边,有着一片举世瞩目的艺术圣地:中国·宋庄。这里画廊密布,艺术机构林立,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张礼成的回忆录王国,就坐落在这片艺术圣地的核心地带。一栋七层高、总面积达2000平米的总部大厦,在周边普遍都是一两层高的房屋中,显得格外的醒目。 我们在这栋大厦最高处的某个办公室里,见到了张礼成——岁月传媒的创始人兼总裁、北京辉煌宋庄国际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以及办公室内一条显眼的标语: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一阵寒暄过后,张礼成缓缓拉开了话匣子,向我们讲述了他与文学、与回忆录之间不解的缘分。 与文学结缘 1977年5月,张礼成出生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一个贫困的农家。那里属于中国的南岭地区,四周都是大山,离地区所在地永州市180公里,离省会长沙500公里。一直到他14岁考上中专那年,家里才正式用上电灯,他也才头一回坐上长途汽车。 他与文学的缘分起步于1993年下半年。那时他已是湖南省资江化学工业学校一名中专三年级的学生了。他与同班同学张显赞一起创办了一份叫《寻梦船》的手抄报。 文学的种子在梦想的浇灌下,迅速的生根发芽。这份小小的手抄报,先是在本班、本校流传,然后又迅速的传播到整个冷水江市、娄底地区、甚至整个湖南省,印刷方式也由手抄报改为油印、胶印,同龄人都争相传阅着这份由学生自己创办、自己投稿的校园文学报纸。 1994年12月,张礼成迎来了他办报生涯的一次巨大考验:由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他必须在学业与梦想之间做出一个选择。经过整整一夜的思考,张礼成选择了退学办报,放弃了即将到手的中专文凭,也放弃了半年后就能分配的工作。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对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来说,跳出农门,拥有一份吃国家粮的工作,就相当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但张礼成就这样放弃了。他说,为了梦想,我无怨无悔,我要把握自己的命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张礼成从此开始了职业办报生涯。办公地址先是从湖南省冷水江市禾青镇,搬到湖南省新邵县城,后又被湖南省毛泽东文学院接收,迁往长沙,最后又迁到了首都北京。发行量也由最初的1份,增加到100份,1000份,1万份,最后达到了创记录的15万份。新华社、《中国青年》、《深圳青年》、《年轻人》、湖南卫视、长沙晚报等媒体相继报道。 然而,由于经费、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原因,2000年6月,在搬到北京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寻梦船》便宣告停刊。一代报业传奇,从此黯然谢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办了七年的《寻梦船》停刊后,跟随着张礼成来到北京的8个勇士也各自离开,为生计而四处奔波。由于租的编辑部已经到期,他将多年来积攒的数万封读者来信、校园文学社刊等,当废纸卖了400元钱,从昌平平西府搬到了朝阳甘露园一个租金仅240元的平房里,一躺就是半个月。 这半个月里,张礼成就像是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躯壳一样,每天除了吃,就是睡,睡醒了,就望着平房的天花板发呆。他不愿想,也不敢去想——自己的梦想真的夭折了吗? 半个月后,迫于生存的压力,他从平房里走了出来,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打工,成为了人民日报社下属的《青少年》杂志的一位编辑。随后,为了填补内心的空白,他又在另外两家文化公司担任兼职:周一至周五白天在太阳宫的《青少年》杂志上班,晚上在杨闸的一家图书出版公司做校对,周六日在青年路的另一家文化公司从事文案策划。 2000年冬天的清晨,每天都会有一个瘦小的青年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从杨闸出发,沿着朝阳路一直向西,到慈云寺后右转进入东四环,然后穿过四元桥、太阳宫桥,到《青少年》杂志社上班…… 在随后的日子里,张礼成还回到家乡长沙,在湖南教育报刊社做过编辑,开过礼品公司和打字复印店。那段日子,正可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006年10月,张礼成怀揣好不容易积攒的1万元钱,再次来到了北京。他先是与弟弟张礼双一起合伙开了一家叫“北京好事成双”的科技公司,主营汽车导航仪。2009年,又接手了宋庄国际书画院,并首开先河,提出免费为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办画展,一时之间,位于宋庄艺术工厂路上的这家书画院,在众多的艺术机构中脱颖而出,名声大振。 那段时间里,张礼成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打得一片火热。闲聊之余,这些艺术家纷纷透露了一个心结:自己年事已高,人生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唯有一个心愿尚未了结,那就是想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写成一本回忆录。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写作人员。要么是水平不满意,要么就是对方的要价太高,超出了自己的预算。 一个人这么说,张礼成没当一回事。两个人、五个人,甚至更多的人说了,张礼成的心不禁动了。一则,他觉得这是一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生意,二则,多年前埋藏在他心底的那颗文学的种子又苏醒了。 创办岁月传媒,与回忆录结缘 2015年4月,距宋庄小堡环岛仅500米的地方,一栋七层楼高的独栋正在紧张的装修着,当年的10月1日,“岁月传媒”正式开业。在这栋楼的东部,矗立着一行大字:“专业撰写个人传记、回忆录”,揭示着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 在这栋面积超过2000平米的大厦内,有独立的电梯,有设备精良的学术报告厅,有中国回忆录图书馆、家谱资料室,光是回忆录访谈室,就有4个。还设有几十间装修豪华的客房,精美可口的自助餐厅……这事实上已成为了全北京、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回忆录创作基地。 张礼成不仅重视硬件的建设,还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凡是在外没有住房的员工,均可申请带独立卫生间、空调的宿舍。所有员工就餐,早餐2元,中、晚餐5元,这在物价不低的帝都,单位绝对是要高额补贴的。张礼成说,我年轻时也曾在别的单位打过工,我理解员工的难处、苦处,我愿意尽可能的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于是,大批的人才纷至沓来:著名传记作家邢昊来了,专业设计师雷响来了,姓氏专家团队也来了,许许多多有能力、有梦想的人才都来了…… 针对来自全国各地写回忆录的主人公,张礼成与他的团队,还推出了五星级的撰写服务:1、报销往返北京的路费;2、专车前往北京各大火车站、机场接送;3、访谈期间入住岁月传媒大厦,食宿费用全免;4、如有需要,赠送北京旅游一次;5、赠送苹果IPAD一部,内装写好的回忆录…… 完善的硬件设施,专业的创作团队,贴心的服务与价格,公司一开业,即迎来了满堂红。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即有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主人公来到岁月传媒,纷纷委托撰写或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 回忆录的明天会更美好 回忆录主要针对老人,可以说是一项夕阳文化,但张礼成却觉得,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从2015-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还将达到20%左右。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了,他们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而写一本厚厚的回忆录传给子孙,就成了当前老人圈子里的一大热点。 我们按中国13.5亿人口计算,20%的老年率,全国就是2.7亿老人。去掉50%的农村老人,还有1.35亿城镇老人。这些城镇老人按30%的比例写回忆录,每个平均花2万元,这将是一个达8千多亿的大市场。 这么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进入的同行却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存在规模小、项目杂、服务差等问题。张礼成正是看中了中国回忆录广阔的市场前景,加上曾经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所以多年不鸣,一鸣惊人。 除了中国回忆录广阔的市场前景,回忆录的社会效益,也是吸引张礼成与他的团队全力以赴的一大原因。 张礼成认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论伟人、名人,还是普通人,其人生经历、感悟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都应该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一本回忆录。这本回忆录,不仅是与自己灵魂的一场对话,更是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 其次,回忆录对家庭的作用,也极为重要。现在的儿孙都很忙,很难静下来听长辈诉说什么。但是,如果把这些经历和人生的感悟,加上家庭成员之间的寄语、照片,变成一本厚厚的回忆录。这必将是一个家庭最为宝贵的财富。再其次,就是对民族、对国家的贡献。一个人写一本回忆录,不代表什么,十个人,一百个人写回忆录,也不代表什么。但一万人、十万人、百万人呢?这千千万万本回忆录,必将是那个时代最珍贵的史料。过去常说,正史、方志与族谱,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张礼成却认为,个人回忆录与正史、方志、族谱同样重要,且更真实,更鲜活,更有可读性与生命力。 目前,为了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岁月传媒又开展了候鸟式养老度假、家谱编修、中国回忆录高峰论坛、书号代申请、特价印刷等服务。我们相信,中国回忆录事业的明天会更美好,岁月传媒的明天也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