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9日)上午,省图“文源讲坛”邀请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傅书华,讲解《从辛亥革命出发的共和文学》。
辛亥革命标志着皇权的结束,共和的诞生。傅书华认为,从人的角度考察共和文学更切合文学规律。皇权下的人是等级社会中的一个社会符号,而共和政体下的人,则有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可以视为共和文学之魂。
这种“觉醒”在“五四”时期最为显著的标志有两个:一个是周作人《人的文学》,动摇了封建旧文学窒息人性的思想基础。另一个,则是鲁迅《狂人日记》,对中国2000年“吃人”历史展开宣判。
傅书华以示例的形式,对那个时期两类“人”的形态做了描述。第一类,有个体感性意识觉醒之后的困惑与痛苦,如郁达夫的《沉沦》,有底层民众身上所体现的对个人利益的守护,老舍、赵树理的作品即是如此。有个体生命的无地自存,张爱玲、萧红的作品即是典型;第二类,有“个人”在“整体”中的“历史的迷误”,如茅盾小说《子夜》中的吴荪甫。有个人解放与整体解放的关系,最为典型的是被誉为民主革命史诗、农民翻身史诗、知识分子成长史诗的《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以及《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有对“个人”献身“整体”品质的歌颂,代表作品如《红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