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贵阳,书香浓郁,“第二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暨2017国际出版论坛孔学堂国学分论坛”盛大开幕,吸引了全国出版业及众多爱书人的关注。古联体33家成员单位和近300家出版单位参展,本届书博会展出图书品种多达10万种,盛况空前。 9月23日下午,“季羡林人生清话——主题读书会”如期在孔学堂大成殿召开。活动现场少长咸集,气氛热烈,更有一位季老63级东语系的学生李老先生,早早地就来到现场,给这次读书会增添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和独特的意义。 分享嘉宾王佩芬女士 主讲嘉宾王佩芬女士向听众展示了季老生前不同人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的“老物件”,生动地介绍了“季羡林人生清话”丛书中先生奔波求学、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经典篇目,使读者更容易地了解季羡林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一生的勤奋 他, 出生于山东临清一个贫寒的农家, 家徒四壁,没见过一张带字的纸片儿, 六岁离家,跟随叔父济南求学, 每天国文、英文各二小时的课后补习,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三年,连中六甲, 受到前清状元、山东教育总长王寿彭表彰, 亲笔书写一幅对联,一个扇面赠送。 山东教育总长、前清状元王寿彭奖励少年季羡林的对联 18岁赴京高考, 以国文、英文几乎满分的成绩, 同时考取清华、北大, 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勤学不辍,崭露头角, 与李长之、林庚、吴组缃并称“清华四剑客”, 书生意气、嗜书如命, 一本《清华园日记》, 留存了一个人真实品格的葱茏记忆。 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论文 20岁出头大学毕业, 受高中时的校长邀请, 在济南一中任职国文教师。 曾经的老师, 如今的同事,已物是人非。 整日忧愁账单,忧愁下一年能否留职, 和所有年轻人一样, 他渴望见识更大的世界。 皇天不负有心人, 他实现了自己的“留学梦”。 高中教书一年后, 他来到哥廷根大学, 学习梵文、吐火罗文、希腊文等语言,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学术道路。 季羡林先生手写的梵文 战火纷飞,饥寒交迫, 音尘隔绝的煎熬中,埋头苦读, 留德十年,研习精通八门外语。 二战甫一结束, 35岁的饱学之士, 熄灭了异国初燃的爱恋, 放弃了剑桥大学诱人的offer, 毅然去国回乡, 回到了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祖国, 回到了亲老子幼、嗷嗷待哺的家。 经陈寅恪举荐, 被北大聘用为副教授。 一周后, 晋升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同时创办了东方语言文学系,任系主任。 这一纪录,迄今无人超越! 人生70古来稀, 70岁的季老依旧壮心不已, 开始了自己最重要的学术冲刺。 板凳甘坐十年冷, 一部87万字的《糖史》耗费了17年心血。 临危受命, 一部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的翻译, 勾勒出学者爱国的铮铮铁骨。 他, 数十年如一日, 每日凌晨4点钟起床, 用“鸡闻我起舞”的勤奋, 点亮了“燕园的第一盏灯”。 他, 惜时如金, 每日中午担心睡过头, 蜷曲在阳台上一把破旧的藤椅里, 稍作午休。 二只相伴休憩的猫咪, 一幅温馨感人的“三睡图”, 成为了最好的见证。 三睡图 他, 风雨无阻, 在北大图书馆自己的专座上, 经年累月,一笔一划, 留下了1200多万字的文字, 铸就了巍峨的精神丰碑。 他, 在北大讲台上, 一站60多年, 谆谆教诲,不默而生, 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 桃李满天下。 他一生永不停息的人生追求中, 他行行复行行的道路上, 书写着二个大字: 勤奋 勤奋 还是勤奋 活动剪影 孔学堂外景 大成殿 读书会通过分享季老出生寒门而贯穿一生的勤奋刻苦、惜时如金的人生故事,启迪大家认真思考当下热议的“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打破固有思维,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后排穿蓝色衬衣的老者是季老63级东语系学生李先生 活动结束后,热情的读者们久久不愿退场,来到嘉宾台,纷纷关注了“季羡林国学讲堂”公号,并争相留念。读书会还向一些热心读者赠送了季羡林“四季”笔记本。孔学堂的工作人员表示希望季羡林读书会以后能再来多彩贵州做分享。季老学生,北大63级东语系毕业的李先生夫妇邀请读书会成员到家里做客,说现如今他们二人的一双子女都在美国,这样的读书活动让他们心里面找到了久违的温暖。每一次活动总能收获些意外的感动,这次70多岁高龄的李先生,恐怕不曾想到,在老家贵州可以有这么一次近距离“睹物思人”的邂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