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科幻小说外界很难看得懂,只有专业的人才能get到作品中微妙的点。”孙天齐坦言,为了大众化,《三体》牺牲了一些更高明的科幻手法。 但孙天齐和张冉一样,认为《三体》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将科幻小说这一冷门领域,推向了大众的视野。“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不是科普,科幻在里面的存在意义,只是构造一个有关未来科幻的世界观。” 张冉对《三体》的评价,也是集中在文学造诣上,他认为《三体》有着“苍凉高远的人类情怀”。 这和刘慈欣的想法有些不一致,刘慈欣提到,他的小说里,科幻构思是根本,人物并不重要。 “《三体》之所以火,是因为人们把它视为一本流行小说,而非科幻小说。”孙天齐说。换言之,《三体》虽然将小众的科幻行业推向大众,但它并未带动人们对科幻的更多关注。人们阅读《三体》可能基于它被赋予的众多标签中的一个,比如:雨果奖作品、企业家圣经、新奇的商战概念,甚至是因为推崇《三体》的奥巴马、高晓松、雷军等人。 看完《三体》之后,人们会去寻找下一本流行小说,而非下一本科幻小说,这在孙天齐看来,是科幻圈里一个既无奈又憋屈的事儿。 “刘慈欣用了一些语言游戏,将一些科幻概念变得非常通俗简单,让每个人产生共鸣。”孙天齐说。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大众很难接受,所以刘慈欣创作《三体》时,采用了一种比较讨巧的手法,也就是运用了他小说中提到的“降维打击”。 实际上,像雷军频频使用的《三体》中的“降维打击”这一名词,和书中的原有内涵并不相同。降维打击是一个数学概念,而雷军的“降维打击”是指用复杂的商业模式打击简单的商业模式。这种形容不是“类比”,只是雷军借用了名词本身具有相同的韵味。 能在小众圈子里坚持创作,在孙天齐看来,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刘慈欣作品上的一些大众化倾向,一方面让孙天齐感到希望,另一方面,又让他颇为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