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相交的两条虚线——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时间:2010-11-06 00:46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江晚渔唱 点击:
次
好像很久没有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一来太忙,二来随着年龄增长,对虚幻的东西不再钟情,更乐于读些散文随笔之类。放假前在学校图书馆无意看到了《海边的卡夫卡》,竟毫不犹豫地拿了下来,吸引我的仅仅是它的作者村上春树这个名字。 知道村上春树,缘于
好像很久没有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一来太忙,二来随着年龄增长,对虚幻的东西不再钟情,更乐于读些散文随笔之类。放假前在学校图书馆无意看到了《海边的卡夫卡》,竟毫不犹豫地拿了下来,吸引我的仅仅是它的作者——“村上春树”这个名字。
知道村上春树,缘于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且听风吟,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我看到它的时候,还不知道它已是一本书,一首歌的名字了,但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它。说不清的理由,说不出的感觉。从我最初拥有电脑开始,我就觉得“且听风吟”就是我了,无论QQ,
无论网易泡泡,无论论坛,无论博客,它一次又一次被我当作自己的名字,植入自己的性情。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我又看到了“且听风吟”的影子:
“可在山中我做什么好呢?”
“且听风声。”他说,“我经常那样。”
在我们“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自己走向哪里,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不知道是前进好还是后退好”的时候,不妨“且听风吟”。这是小说35章告诉我的。
但我没读过他的《且听风吟》。当我知道它原来是村上春树的一本书名时,我也才对村上春树产生了兴趣。——仅此而已。后来在不同的网站、杂志上多次见到对村上春树的介绍,知道了他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以《且听风吟》出名,成就于《挪威的森林》,但至今我都没有读过除《海边的卡夫卡》以外的任何一部他的作品,甚至没读过《且听风吟》——我最想读的一本。学校图书馆里好像没有,我家附近的那家书店里也没见到。
我用了三天时候读完了《海边的卡夫卡》。读完它的第一反应是长长地吁了一口气——那两条无限延伸的交错着现实与虚幻的线终于相交了。从直观上说,那是两条断断续续的虚线,而非连续的直线。一条是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离家出走,阴差阳错地遇到“隐喻”中的姐姐,又在一个私人图书馆遇到“隐喻”中的生母;另一条是二战期间一群小学生在森林中莫名其妙失忆,其中的中田记忆再没恢复,成为一个头脑不好,不识字的人。小说的布局一章是这条,第二章是那条,再是这条,再接下来是那条,就这样交错着一直到全书结束,均衡分配。一开始令人捉摸不透,相距甚至远,完全是难以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但我直觉以为,终有一章它们会相遇到一点——果然,越看到后面,两条线就越接近,最后,相交了。但,故事也结束了。读这本书时,我就像一个人被一分为二,同时跑上两条同一方向但有一定间距的公路,渴求那两条路快点相交,融为一条,然后,让自己也合为一体。所以,我看得很投入,很急切。幸好现在是放假,我有的是时间。
书是从十五岁的卡夫卡离家出走拉开序幕的。他投身于成人的世界,在那里既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又有许多人愿意或是事实上拯救了他的灵魂。他孤立无援,被茫茫的力量推向世界的尽头,在“入口石”这一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户处,去而复返,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卡夫卡眼里的世界既显得凶顽,又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村上可以信马由缰,把虚与实,梦与醒,灵与肉,生与死,过去与现在,正常与疯狂,现实与隐喻交替穿插在一起,甚至不乏古怪荒诞的情节,比如少年卡夫卡的身上有着类似俄狄浦斯的情结,比如天上下鱼,人猫对话,与魂灵相遇,梦中交合等等。村上春树认为他写小说就好像打开一扇秘门,独自走进黑乎乎的门内去观察去体验去鼓鼓捣捣,让读者如坠云雾中,一切显得不可知而混乱,这就是《海边的卡夫卡》给我带来的体验。
此外,在寻找有关这本书的相关资料时,我注意到了一点,在村上春树完成了《海边的卡夫卡》后,著手重新翻译了塞林格的以16岁少年为主题的名作《麦田守望者》(村上春树也是翻译家),可见塞林格对村上春树有很大的影响。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数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男性”(作者语),而此书却是以一个15岁的少年为主题,这种尝试似乎借鉴于美国作家塞林格。作者在序言里说“力图通过十五岁少年的眼睛来描绘这个世界”,“主人公卡夫卡即是你我自身,若读者能以如卡夫卡般十五岁少年的眼睛观看世界,作为作者将感到无比欣喜。”
莫非,我们成人的眼睛都不再真切?无论如何,三天时间,我还是从虚幻迷离中回到了现实,感谢村上春树带给我的这种久违的体验。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