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兄弟》分为上下二部,从艺术描写和感染力来看,上部明显要优于下步;并且,虽然上部在字数上要明显少于下部,但对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上,也要明显优于下部。下部虽然文字多一些,但情节展开的相对较慢,一些不必要的描写比较多,反而让人感觉没写完,尿急的感觉。
《兄弟》上的那种感动,是扑天盖地的,但也不完全是国人常说的悲情;而是一种真实的悲情。作家描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不及真实的十分之一。这就像我们谈神话,先人用文字记下来的恐怖,可能不及当时恐怖的十分之一。所以先人才告诫我们:千万不要打开某某某。这某某某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瓶子。
《兄弟》上真实描写了一对兄弟的兄弟情,一对夫妻的夫妻情,还有极个别的,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稀少的乡亲情和人对生命的珍惜;而这些让人感动的情,却要在一个漠然的年代,一个视亲情,友情,爱情等一切情为无物的荒唐可怕的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来展开。
有人说:中国人现在信仰的严重缺乏,对生命的漠视,毫无信任感的社会,就是从文化大革命那时开始的。人人惶惶不可终日,昨天还是敬爱的老师,明天就是反动派地主。而原因,仅仅可能是说错了一句话,一句再普通不过的常用语。好像是,将对不起说成了您好。这样的巨大反差,就是那些带红袖章的红卫兵杀手们,也猝不及防,但人们都接受了,于是,可怕的社会开始了。
而《兄弟》下的展开,则是这种社会可怕的渲泄,人伦,常理,完全被人们抛向了脑后。我们有理由引用狄更斯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生活在可怕的中世纪,但我们生活在新世纪。但这种心情,却是相同的。
余华写出了一些灵魂深处的东西,这种东西,让我们在阅读的想象中颤抖,害怕。我们有太多理由相信这个社会,但我们,确实不敢相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