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马尔克斯设计奥雷良诺第二这个人物的同时,也设计了何塞·阿卡迪奥第二,这个挛生兄弟,作为第四代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被怀疑从一开始就主动混淆了身份。我们知道在这个家族中,始终在命名上,有着阿卡迪奥与奥雷良诺两个方向,而惟独在第四代中,这两个双胞胎好像有意在改换身份,以使得那种莽撞的粗荡的阿卡迪奥和谨慎及细削的奥雷良诺,具有了某种共通性。但是,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最重要的是,马尔克斯让他们在不同的方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个奥雷良诺第二最终瘦了下来,现实中收敛,但他并非对马孔多的现实就真的是无动于衷,缺乏思考的,他是把女儿阿玛兰妲·乌苏拉送至比利时留学,但对于他自身来说,他的反抗似乎并不是自己的主观努力,那么他的挛生兄弟恰恰在他们这一代对马孔多现实有了另一种抵抗。何塞·阿卡迪奥第二是一位工会运动领导人,他直接看见了马孔多的殖民者对于马孔多人民的压榨和欺凌,因而发起了工会运动,并且目睹了西方殖民者与政府当局对于工会运动的血腥镇压,马孔多人民的被杀,直接暴露了拉美黑暗的一面,这是马孔多的悲惨现实,也是拉丁美洲的黑暗。然而,诡异的是,历史容易被遗忘,清算历史的重任只能残存于记忆与谎言交界的模糊地域,因此何塞·阿卡迪奥同样不能证明拉美曾经发生过屠杀,因为历史是由政府以及握有话语权的人主导的,意识形态终将取代个人记忆,民间的立场和精神,被严重地剿灭和摁入非存在之中。但是,可贵的是,何塞·阿卡迪奥身上具有了阿卡迪奥这个命名的前几辈人物身上所不具有的某种真切的责任感,因而你可以看到,也许他确实和挛生兄弟之间,有了身份上的互换。马孔多殖民者最终是撤去了,一切似乎没有发生,殖民的掠夺不仅血腥,而且对历史记忆与历史真相,是一种荼毒,使得一个自主的大陆在殖民主义的旗帜下瑟瑟发抖。因而晚年的布恩迪亚上校仍然认为需要革命,只是这样的革命同样不具有拯救现实的任何可能。 第六代的奥雷良诺似乎有意对整个故事作出一个终结,不过这也仅仅是一种努力而已,这个伟大的故事既具有无可争议的开放性,同时也具有难以启齿的封闭倾向。决定这一切的不是别的,或许正是这种讲述方式本身,作为小说艺术的一个本质,就是它的想像力必须要有可以共通的人类经验作为基础。因而,当我们无法解释我们难以直面的现实时,我们就必须选择一种可以变通的方式,因而想像力有时明明在这个时候遭遇它自身的障碍。马尔克斯在一开始就使用了吉普赛人梅尔克里斯这个人物,这个让老布恩迪亚深受感动的人物始终在故事的深处埋伏着,每当遇到马孔多的现实具有某种不确定时,梅尔基里斯就会发挥神奇的作用,甚至在他死后,他的阴影仍占据着布恩迪亚家的那间炼金房,奇怪的是老布恩迪亚本人即使在死去,也不过就是捆在大门口的树上而已。第六代的奥雷良诺是个努力研习羊皮卷的人,在他的家族中,不乏有第四代的那个何塞·阿卡迪奥第二在工会运动失败后,也研究过羊皮卷,但惟独第六代奥雷良诺具有了解析羊皮卷的实际举动,他由于身份的特殊,几乎被囚于家中,因而具有研习羊皮卷的最好机遇。他可以做语言的技能训练,通过学习及阅读,以及语法、历史和百科全书式的接触,终于解开了羊皮卷的谜底,那正是写下了对于这个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历史的预言,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地方具有了不言而喻的宿命色彩。 那么这个第六代的奥雷良诺即使悟出了谜语,他又有何为呢?我们看到就像他名为奥雷良诺一样,他具有这个称谓的那种谨慎及细削的特点,他几乎适应了自己因为母亲与机工相爱,违反了费尔南达的意志,而被送进修道院,生父被枪杀,他的黑暗压抑的个人史,使其具有天生的危机感,但即使这样一个人,作为被囚者,却掌握了百科全书,但他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而更在于他个人意志的强力崛起以及对于旺盛生命力的一种扭曲与展现,因此他无法忘却儿时对姑妈阿玛兰妲·乌苏拉的记忆,因而当阿马兰妲·乌苏拉从比利时学习、结婚归来,他迅速沉入对她的爱,并以近乎变态的方式占有着这个第五代的姑妈。这个接受了布鲁赛尔新时尚的女性对马孔多有一种痴迷的爱,马孔多腐败的现实似乎具有先天的勾引,使得阿马兰妲·乌苏拉沉入了对奥雷良诺的爱,与此同时奥雷良诺也读通了羊皮卷,历史在这个地方具有了一种聚合力。而整个家族,在第六代奥雷良诺这个点上,已经摇摇欲坠,可以说腐烂的生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实,而更是一种恒久的气息,浸入了这个家族的习惯性的动荡与疯狂之中,所以他们结婚了。而此时的马孔多已经没有多少人还知悉这个布恩迪亚家族,繁荣与兴盛已成记忆,疯狂的仅仅是欲望代表着生命本质的冲动的同时,也暗含着伦理、道德,精神和尊严的危机。因此,他们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孩子,在第一代布恩迪亚就担心的现实终于发生,而这一切在梅尔基里斯的羊皮卷中已经早有书写。因此奥雷良诺看到了成群的蚂蚁向孩子爬去,它们将吃掉孩子。这块神奇的大陆具有特殊的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极易在疯狂中堕落和腐朽。生命的交替与宿命,一切不可避免。但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具有他的固执的禀赋,他的家族到他这一个点上,已经没有了任何集体的乌托邦,只有对于个人史的呈现以及对于家族的无奈。 布恩迪亚家族中的男性,分别是以阿卡迪奥或奥雷良诺来命名,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两个称谓是有不同指向的,尽管在第四代的挛生兄弟之间,做了互接身份的猜疑,因而使得何塞·阿卡迪奥第二与奥雷良诺第二,有了诸多性格和命运上的混淆之处。但是总体来讲,布恩迪亚家族中人们的命运,或许只是他们的名字之间总有一种难以斩断的暗示关系。前边我提到了关于奥雷良诺称谓下的几个主要人物,比如奥雷良诺·布思迪亚上校,比如奥雷良诺第二,又比如第六代的那个奥雷良诺。 现在我倒要谈谈几个阿卡迪奥这个称谓下的男人。在布恩迪亚的两个儿子,也就是第二代,他们在小说开首时就出现,那个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奥雷良诺其实已经足够的影响整个小说的进程,而作为他的哥哥,那个在小时候,与女人私通,而通过奥雷良诺帮其隐匿实情的哥哥,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家族的发展,他就是第二代的何塞·阿卡迪奥。作为一个体格壮实的家伙,他有一只粗大的阳具,这是他的典型特质,决定了他的阳刚之气的同时,实际上是隐喻了布恩迪亚家族那种顽强的雄性力量。阿卡迪奥在十几岁时,便经不住庇拉尔的诱惑,被其勾引,与其通奸。就是这个叫作庇拉尔的女人其实也十分特殊地拉动着整个《百年孤独》,她的跨度之大,足以影响所有的男人,最终这个女人成了老鸨,并且目睹了马孔多的皮条生意的兴衰史。而阿卡迪奥经不住庇拉尔的诱惑,与其通奸,之后便又看上另一个瘦小的吉普赛女孩,爱上她,与其私奔。可以说阿卡迪奥身上有一种动荡的性冲动以及难以克制的性欲。 何塞·阿卡迪奥,这个第二代的性强者,与庇拉尔有一个私生子,庇拉尔将这个私生子送回布恩迪亚家,善良的乌苏拉收养了这个孙子,取名为阿卡迪奥。而此时的第二代何塞·阿卡迪奥却已经外出多年。但这个动荡的第二代终归还是返回了马孔多,他那粗壮的阳具以及无比巨大的力气征服了马孔多那些有想像力的女人。因此,他的回归搅扰了马孔多,而最为离奇的是,被他父母收养的那个会吃土的丽贝卡,却在与阿尔兰妲竞争得到意大利人克里斯皮后,见到阿塞·阿卡迪奥,立刻被其强烈的男性力量吸引,抛弃了克里斯皮与何塞·阿卡迪奥结合,并因而影响了阿玛兰妲一生的爱情命运。就是这个何塞·阿卡迪奥后来成为了土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并且在弟弟奥雷良诺革命马孔多之后被迫交还土地,总体上讲第二代的阿卡迪奥主要是性上的特别,决定了可卡迪奥这个支系,具有繁衍和遗传上的巨大优势。 我们梳理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在《百年孤独》中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其实男性支系主要是产生于这个阿卡迪奥的脉络,而他和那个庇拉尔私通生下的那个孩子,由乌苏拉抚养,取名阿卡迪奥,这是第三代阿卡迪奥,这几个你无法忽略的在《百年孤独》的整个结构上异常重要的人物,因为正是他与那个叫作索非亚的普通女性的婚姻,产生了第四代人物,这个第四代在《百年孤独》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马孔多现实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个第三代的阿卡迪奥不仅像这个名称一样,具有不可低估的男性力量,重要的是,他在布恩迪亚上校的革命历程中,由其叔父的支持,而执掌了马孔多的军队,因而他就成了整个布恩迪亚革命乌托邦中的一个棋子。不过他与布恩迪亚上校那奇异的战争经历和革命的波澜壮阔不同的是,他的革命和军队事迹是有限的,并且他最终被射杀在马孔多街头。不过这个第三代的阿卡迪奥却娶了一个在《百年孤独》中闪现着普通人光辉,不具有所谓魔幻能力,却更加感人深沉的女性索菲亚,这个女人与阿卡迪奥结合,是庇拉尔送给阿卡迪奥的,但她却为阿卡迪奥生下了一对挛生兄弟,还有那个最精灵的女性第四代的梅里苔丝,我们几乎难以致信,那个最终乘地毯升天的美丽女子梅丽苔丝会是这个阿卡迪奥的女儿。但是,他在《百年孤独》七代人中的过渡角色,作为一种转换,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马孔多军队中,所表现的某种革命和打斗的粗暴、简单和冷酷,也十分贴切地表明了大部分拉丁美洲革命者的面目。 前边关于那个第四代的阿卡迪奥,叫作何塞·阿卡迪奥第二的男人,已经谈过他的工会运动观及目睹三千人在马孔多的被杀,作为挛生兄弟中的一位,他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中少数的较少缺陷的男人,他看见的马孔多已经是殖民化的马孔多。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历史记忆如何被消除,以及历史如何被改写,后来者已经无法从记忆中获悉真实历史。而整个马孔多,在被殖民掠夺之后,留下满目疮痍,而他自己也钻进了那个梅亚基里斯影子所居的炼金房,为马孔多人争取还原历史真相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他眼中,虽然美国佬,法国女郎以及香蕉园带来了新文明,但同时它又是一种腐败的现实,因为政府与殖民者,勾结在意识形态的顽固支柱上,会将子弹射向平民,因而马孔多只是一个殖民的据点,殖民的文化沾染着马孔多人民的鲜血,被掠夺的既有拉美的资源还有这块大陆的正义被无情的戕害。可笑的是,作为挛生兄弟,他甚至一度和奥雷良诺第二一起分享着科特斯的情爱与肉体。这个奇特的关系,甚至在另一个拉美作家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同样出现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