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写下这样一个题目,缘于口述开始第一天的思想刺激。2012年4月8日上午,我和陈明鑫、洪洁来到杭州市工商联合会会议室,年近九十的老主委吴春达先生见面即言:搞老工商业者的口述历史,你们来迟了,晚了二十年,哪怕十年前来做也好的。现在,民国时期创业的老一辈差不多都走了,我们这一代基本上是跟着父辈做的,情况知道一些,毕竟不是创业者了。 闻罢亦憾亦欣。憾,自不待言,如吴老所言,逝者如斯夫,老一辈身上那段鲜活的历史,已无可挽回地隐入尘埃;所“欣”者,毕竟我们今天来了,就是如今尚在的这代参与过民族工商业成长历程的人,也已步入耄耋之年,稍不珍惜,这段历史的真实将会消遁得无影无踪。 2012年初,杭州市社科院和杭商研究会邀我加盟杭商历史研究时,我就考虑最紧迫的课题是什么?自然想到曾经为我国现代民族工商业创业奠基,后又命运多舛滑向历史边缘的那一代老工商业者。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他们曾是我这辈青少年眼中的神秘群体,有着一个让人避而远之的身份符号—资本家。改革开放以后,知道他们摘帽了,归入劳动人民行列,又投身于火热的经济建设之中。然毕竟岁月催人老,他们很快进入晚年,壮志未酬,便匆匆谢幕,淡出人们的视野,社会声音渐消,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好在杭州市社科院、杭商研究中心慧眼识珠,把杭商创业史作为重点项目,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给予立项和资助,专门成立课题组,由我负责。 很难想象,研究杭商的历史,可以让民国时期出现盲点。然而,翻检文献、资料,则多是一些统计数字和简要的行业、企业回顾,历史的细节、鲜活的内容,存者廖廖。这正是口述历史所要肩负的责任。我们知道,老一代工商业者已大多离世,正因如此,对仍然健在者的访谈就具有了搜寻史料、抢救文献的意义。 尽管吴老的开场白让我们不免遗憾,但我们仍以善待当下机会的态度倾心投入。随着访谈的深入,“欣”的感觉不断放大,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惊喜:我们遇到了一座历史的“富矿”。老先生们讲述的许多内容,不要说今天的年轻人闻所未闻,就是我这个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也不啻为眼界大开。 以时间纵轴论,年届八九十岁的老工商业者,大多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协助父辈从商,期间身历了艰辛创业、抗战颠沛、战后重建与危机、新中国成立后的私私合营到公私合营,以及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与心情舒畅的改革开放岁月。他们的“老板梦”多难而坎坷,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无愧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轫者,在构建中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留下了探索的汗水与心智。从横向内容看,老先生们的回忆多彩多姿,细节真实、生动:家族创业背景、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运行模式、行业道德规范、同业公会职能、政府机构状况、劳资关系变化、同行之间往来,等等。进而延及民风民俗、市井百态、世故人情、家教家规、时尚演化、街坊变迁……汇聚织出一幅20 世纪20 年代至80 年代的杭州社会风情画卷。其中不少历史细微处,他们不说出来,可能就永远地湮没无存了。而对历史研究者来说,其文献的宝贵价值正在于此。 当然,我最为珍视也是觉得收益最大的,莫过于真切地触摸了我素来以为神秘的群体—这拨儿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真诚、善良、认真、开朗、自尊、优雅,当年支撑他们安身立命的良好素养,依然体现在举止言谈中。令人感动的是,他们虽然一生经历过苦难、曲折、委屈,乃至不平的待遇,却心胸豁达,对自己随时代大潮起落沉浮的命运无怨无悔,对我们国家自1978 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高度认同。钮冠雄老先生为自己一生编写的几句话,很能代表他们的共同心境:“苦头吃足、干劲十足、荣誉满足、地位上足、衣丰食足、生活富足、比上不足、知足常乐。”通过口述过程的耳闻目睹,我们自觉备受教育,亦更加敬重他们。采访与整理工作过程拉得较长,老先生们的身世和阅历又丰富多姿,各具精彩,我们在最后定稿时采用了最简便的方式:按访谈时间为序。这是需要说明一下的。 杭商口述史的课题,从酝酿到最后完成,前后历时两年多光景。书稿出版之际,我要深切地感谢杭州市社科院院长辛薇女士和杭商研究会的同仁,是他们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使课题得以顺利进展。杭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同样对我们的口述工作给予了充分帮助,没有市工商联的精心安排,我们是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段里高质量完成访谈的。这里,我也向他们深表谢忱。同时更要感恩参与访谈的老工商业者,他们克服年事已高,身体病弱等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回忆、梳理往事之中,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努力,眼下的成果根本无从谈起。仁者寿,我们衷心祝愿诸位老先生康乐长寿。 杭州市社科院三位年轻的研究人员陈明鑫、洪洁和王亮,作为课题组成员,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们随我一起访谈,并根据录音整理出初稿,担负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陈明鑫还自始至终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我们的合作很愉快,我对这几位“助手”非常满意。 最后我还要向我所在浙江省老年篮球队—常乐篮球队致谢,我的“队友”中有两位先生参与了口述,不仅如此,这拨“老杭州”更随时为我排疑解惑。特别是七十八岁的老队长虞友宝先生,是位杭州“老底子”的活字典,我在改稿、统稿中,经常一日数次向他讨教:杭州的一些方言口语用什么汉字表述、旧时老街上的商店各在哪个位置、杭州的街道格局如何沿革……等等,疑难无不冰释。一部追忆20 世纪百年历史的著作,由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是一种缘分。商务编辑工作的严格、认真,让本书的质量得到保障,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么!
徐斌 草于2013 年10 月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