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人皇:胡塞尔的危机与生活世界的概念

时间:2010-11-05 23:38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中国思想论坛 点击:
一、前言 今日我们身处的时代,自然科学依旧突飞猛进,并且是势如破竹地攻占各个领域,如科学家企图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破解原本属于日常生活主题的爱情。在这个自然科学掌握世界诠释权的年代,我们似乎不得不接受科学的世界观,因为科学家声称只有科学的观点才

  一、前言
  
  今日我们身处的时代,自然科学依旧突飞猛进,并且是势如破竹地攻占各个领域,如科学家企图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破解原本属于日常生活主题的爱情。在这个自然科学掌握世界诠释权的年代,我们似乎不得不接受科学的世界观,因为科学家声称只有科学的观点才是客观真理,只有科学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如今,大家也渐渐地将科学的客观性看成理所当然。然而,我们主观的经验常常与科学的真理有一大段落差,如吹断树木的强风与十五级的风、东升西落的太阳与绕着太阳转的地球,面对着席卷全球的科学认识,我们的主观经验真的不客观吗?真的是充满相对性的偏见吗?我们应该如何来思考这些问题,如何去理解科学的客观性呢?幸运地,胡塞尔曾经在《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现象学》(以下简称《危机》)中深刻地反省了这个问题,跟随他的脚步,或许可以让我们免去许多冤枉路。因此,本学期的报告,我尝试处理胡塞尔在《危机》中,用来跟科学世界对照的重要概念──生活世界。
  
  不少学者在讨论生活世界的概念时,常常直接就从它与客观科学的关系切入,如DavidCarr(2004)、DavidW.Smith(2007)及ToruTani(2004)都采取类似的进路,对于危机的概念较少着墨。然而,我认为从《危机》的书名,以及内容的编排来看,从危机的概念出发,是比较恰当地理解生活世界概念的脉络,而且胡塞尔似乎有意以生活世界作为危机的解决之道。因此,我的讨论以胡塞尔对危机的描述为起点,接着再说明胡塞尔如何以「自然数学化」的概念,进一步分析科学危机。在这个基础上,透过讨论客观科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逐步地厘清生活世界概念的重要特征。最后,藉由生活世界概念引发的争议,讨论此概念隐含的潜在问题。
  
  二、从危机谈起
  
  为了进一步厘清危机这个概念的意义,我们先回到危机的原初用法。根据JamesDodd(2004)的说法,在整个《危机》的讨论中,胡塞尔使用的危机概念大部分与这个字的古代医学意义相当,或者相当于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使用的「信仰危机」。在传统的医学术语中,危机标志着一个疾病中的转折点,也就是决定病人死或活的关键时刻。因此,危机同时是危险的,也是决定性的。另外,危机也可指涉必然的经验,也就是一个必须做根本改变的情况;危机代表有危险,而危险必须解决则决定是必要的,不论未来的情况是好是坏。危机本身是希腊文(Krisis),意指决定或冲突;也指决定或判断,但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透过决定或判断来解决冲突。而这些意思也可以在上述的医学用法中找到,即在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有可能让病人死,也可能让他活。
  
  从上述的讨论来看,假使危机意味着危险与决定,那么,对胡塞尔来说,科学面临了什么危险?又该做什么决定来解除这个危险呢?以下先从胡塞尔对于危机的看法谈起。
  
  在《危机》的第一个部分〈作为欧洲人根本生活危机表现的科学危机〉,胡塞尔开宗明义就指明了什么是危机。他说:「科学危机指的无非是,科学真正的科学性已经成为可质疑的。科学性就是指一个整体的方式,在此方式下它给自己设定任务,并为此任务发展出来一套方法学。」(Husserl2001:1/1970:3)这里,我们可以将胡塞尔谈的科学性理解成科学理念,但不是今日实证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科学理念,而是古希腊意义下的科学理念。
  
  在〈欧洲人的危机与哲学〉中,胡塞尔追溯了科学理念的源头。他认为,此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七世纪的希腊,当时产生了一种人对周遭世界的新态度,胡塞尔称之为「理论的态度」,不同于实践的态度对周遭世界的涉入与参与,理论的态度源于对世界的惊奇,并且产生了认识世界与思考世界的热情,在此热情的引导下,人抛开了实际的关心,成为不参与的观察者,在思考、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追求与获得的仅是纯粹的理论。由理论的态度产生的活动或文化型态希腊人称为哲学,「按照原初意义的正确翻译,它指的不过就是普遍的科学,宇宙的科学,关于无所不包的所有存有者统一体的科学」。(Husserl2001:375/1970:276)也就是说,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哲学就是科学,而且它是包含了所有问题的科学。此外,哲学理念为哲学设定的任务是追求一种绝对的真理,自在的真理,一种无限性,真理的无限性,也可以说是无限的视域。
  
  在理解胡塞尔心中真正的科学理念后,我们可以接着问:在什么情况下真正的科学理念受到质疑,以至于导致科学危机。
  
  根据胡塞尔的描述,古希腊的科学理念虽然一度衰弱,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又以此理念为典范,企图模仿依据此理念建构起来的存在方式,也就是将所有生活置于纯粹理性的指导下。胡塞尔强调,虽然古希腊的科学理念曾经经历的一些变化,但是近代还是保留了「无所不包的学问」形式,也就是「存有者整体的学问」,它企图回答一切的问题,不论是理性的或事实的问题,永恒或暂时的问题,也就是以理性来规定全部的生活,一种哲学的存在方式。然而,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实证科学支配了人类的世界观,在它的眼中,只有事实才是研究的对象,存在意义的问题不是事实,自然也就不是科学的研究对象,而研究存在意义问题的形上学,自然也就被贬为非科学的研究,对形上学可能性的怀疑,也就是怀疑理性能回答所有问题的可能性,恰好表明了「理性信仰的崩溃」。在胡塞尔看来,危机所在之处,就是实证主义抛弃了企图研究所有问题的科学理念,仅仅将焦点放在事实之上,尤其放弃了对人最重要的存在意义问题,导致了意义的丧失,意义的危机。
  
  三、自然的数学化
  
  从上述简短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证主义或今日的自然科学是招致危机的关键,那么,现今自然科学的理念,也就是狭隘的科学性,又源自何处呢?
  
  为了厘清这个问题,胡塞尔进一步追溯到科学理念发生转变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自然的数学化」,它的始作俑者就是伽利略。在胡塞尔看来,当伽利略将自然数学化,就已经让数学化的理念世界取代了唯一的真实世界,也就是可经验的「日常生活世界」或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正是自然科学意义的基础,对这个世界的遗忘也造成意义的丧失,科学危机的发生。这个部分的讨论,胡塞尔也逐渐的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只是他的用语没有统一,有时说「直观的周遭世界」,有时又说「感性的经验世界」。为了揭示伽利略遗忘的生活世界,胡塞尔首先追溯到几何学的起源,因为这个起源与生活世界紧密地扣在一起。
  
  几何学的起源
  
  胡塞尔指出,站在直观周遭世界的基础上,几何学家构想出纯粹的形态,纯粹空间与时间的形式,如纯粹的线、面、图形,并且对这些形态进行规定,纯粹的形态是几何学家进行理念化的结果,因此是理念的形态,也是一个由理念构成的对象世界。纯粹几何学如何与直观的周遭世界发生关连呢?这就测量技术的发展脱不了关系。胡塞尔表示,上述几何学家用来规定几何学基本与所有形态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前科学、直观的周遭世界中一般测量的规定方法。进行测量前,必须先对受测物(河流、山川)进行规定,首先为它们的形态创造概念,接着是它们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在实用的测量技术中,会选定一些基本形态为测量单位,再比较基本形态与受测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诸个带有主观个人协调下规定受测物。当实践的测量兴趣,转向纯理论的兴趣,上述的方法就成纯粹几何学的思维方法。简单地说,纯粹几何学的源头是跟生活世界分不开的测量技术,这也是为什么胡塞尔会将测量技术当作纯粹几何学的先锋。
  
  自然的直接数学化
  
  在伽利略的时代,纯粹几何学与测量技术都已经发展。对他而言,纯粹的几何学是自明的,无须再去追问这个自明的起源,也就是几何学是如何在感性的周遭世界与实用的测量技术中出现的,而是素朴地将它接受为不言而喻的传统。在伽利略看来,重要的是几何学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克服主观认识上的相对性。首先,依据几何学的方法,将直观中充满感性性质的世界在形态上进行理念化,藉此就可以在理念上创造客观性,创造客观的世界;其次,在理念世界的指导下,产生一种全新对客观实在的认识方式。对直观世界的认识,就是透过测量技术的进步,让直观的世界不断地逼近理念的世界,这也意味着从几何学从远离世界的纯粹几何学转向应用几何学。此外,为了掌握客观理念的世界,不断地追求测量技术精进的结果,使得无限性不再是真理的无限,认识的无限,而是无限地改善技术,藉以逼近理念的世界,有就是一种技术上的无限。
  
  自然的间接数学化
  
  上述的讨论仅是将自然直接数学化的表现,也就是在形态上对自然进行理念化。然而,自然仍有一些特殊的感性性质是无法直接地数学化,如声音、热、重量等特质。为了能以几何学全面地认识自然,无论是形态的性质或感性的性质,伽利略深信两种性质之间必定有一个数学指数,透过归纳法便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数学指数。于是,在归纳法的指导下,伽利略便间接地数学化自然的感性性质。此外,对自然的间接数学化也产生了数字公式,而数字公式表达了一般的因果关系,藉此人们就可以依据公式预测经验世界中的规则,在这个引诱下,自然科学家的兴趣也就集中到公式的获取上,并认为透过公式就可以把握自然。更进一步,在代数符号的影响下,原本关注纯粹形态领域(理想的直线、圆)的几何学也成了数学符号的建构物,成了一堆符号公式,而自然的发现也仅意味着公式的发现罢了。
  
  自然数学化的结果,符号公式的世界取代了自然真实的世界,即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看来,作为理念外衣,或数学理论符号外衣的数学科学,将生活世界再现、装饰成「客观」的自然,且实际上仅是方法的东西,被当作真正的存在。作为自然科学意义基础的生活世界,就在这个数学化自然的过程中,先被伽利略,再被自然科学所抛开、遗忘。古希腊追求无限问题、真理的科学理念,也被新的科学理念所取代。胡塞尔说:「前所未见的新理念就是构想一种理性的无限存在总体的理念,以及系统地掌握这个整体的理性科学。」(Husserl2001:32/1970:22)换言之,具体世界的无限性,无限的自然,也就是感性性质的无限性,如颜色、声音、热等无限的性质,变成了理念上无限的世界,以及为了接近理念世界在方法上追求的无限。因此,在「数学的自然科学」逐步实现的同时,企图作为「宇宙的科学」、「全体存有者的科学」的科学理念也就跟着改变了,而胡塞尔意义下的危机也就此产生。
  
  首先,回到先前在讨论危机概念时所提出的问题:科学面临了什么危险?又该做什么决定来解除这个危险呢?简单地说,危险就是客观科学改变了古希腊的科学理念,不再研究存有者整体的问题,也就是它抛弃最重要的意义问题,只关注事实,导致了意义的丧失。胡塞尔的决定就是回到生活世界,并将生活世界视为现象学的研究主题,建立生活世界现象学,也就是真正的科学。R.PhilipBuckley也同样从危机的脉络来解读生活世界,并且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哲学是治疗危机的办法」。(Buckley1992:101)其次,以上述的讨论为基础,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胡塞尔会在西方科学危机的脉络下,将生活世界当成重要的概念。
  
  四、生活世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生活世界的概念是胡塞尔在《危机》的讨论焦点,但是这并非他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根据Carr(2004)的说法,在1917年《观念Ⅱ》附录的一篇手稿里,胡塞尔已经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这个概念跟「自然的世界概念」密切相关,这个概念应该是源于RichardAvenarius的《人的世界概念》(Dermenschlicheweltbegiff)。在这个脉络中,胡塞尔关注的是个人、精神或文化世界的建构,这些世界对立于科学或自然世界。因此,Carr认为,在这个主题上,《观念Ⅱ》与《危机》有共同点,但是在《危机》中,胡塞尔才有意识地使用生活世界的概念。
  
  在进入生活世界概念的讨论前,我们必须更深入地探讨生活世界与自然科学(或客观科学)的关系,因为在与科学世界的对照下,生活世界才逐步地彰显它的特性,它的优先性与重要性。
  
  生活世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危机》的第三部分有详尽的讨论。这个部分,胡塞尔从批判康德出发,揭示虽然康德的批判哲学回到主体,发现了超验主观性的领域,但康德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个主观性领域,反而将它当成预设,在胡塞尔看来这个超验主观性的领域就是生活世界。更重要的是,不仅康德预设的生活世界,客观科学也预设了生活世界,或说,将生活世界当成预设。胡塞尔指出,在客观科学中有一种共同的信念认为,客观科学是独立的且自足的,因为它有充分的基础,因而是典范的方法。但是,在他看来,科学的实践与前科学的实践,也就是一切人类的实践,都建立在一个更根本的基础上,把它当成预设,这个更根本的基础就是生活世界。如果我们已经知道,在客观科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上,胡塞尔的观点是生活世界是客观科学的预设,那么,所谓的预设指的又是什么呢?
  
  预先给予性
  
  胡塞尔说:「科学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从历史上与对每一个初学者而言,它预设了直观的生活周遭世界为起点,这个世界对所有人都一样是预先给定的存在的。」(Husserl2001:147/1970:121)根据这句话,我们首先可以说预设意味着预先给定(pregiven;vorgegeben)1,也就是说生活世界在时间上先于客观科学,1根据倪梁康(2007:494)的说法,「在先被给予性」(vorgegebenheit)在胡塞尔的用法有两个意思。首先,它指的是先于自然科学的世界观而被给予的东西,也就是生活世界或世界的先在被给予性;其次,它指的是先于述谓判断而被给予的东西,即前述谓的经验对象。而且这个时间上的先在又包含历史与个人的层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客观科学发展之前,生活世界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在科学发展之后,生活世界依然持续地存在;在个人的层次上,科学家在成为科学家之前,他早已先是存在于生活世界的一般人,而且在成为科学家之后,他也不是只有埋首于科学研究,也不只活在科学构想的世界,他还是有回到生活世界,作为一般人的时候。因此,在时间的次序上,生活世界不论在历史或个人层次上都先于客观的科学。
  
  根基
  
  其次,生活世界不仅在时间上先于客观的科学,这个预先给予性某种意义上还代表着生活世界是客观科学的根基(ground)2。胡塞尔说:「当科学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时,这些问题从一开始而且从那个时候起,就是依靠这个预先给定世界的要素为基础,不论科学或其他日常生活实践都在这个世界中进行。」(Husserl2001:147/1970:121)生活世界是客观科学根基的比喻可以理解成,没有生活世界,客观科学的实践也就无法存在。就认识或知识的层次来看,科学的实践利用生活世界的知识,或胡塞尔说的「主观-相对的经验」,但是把它看成理所当然、不言而喻;或者说,没有生活世界的知识,科学的实践就无法进行。例如爱因斯坦进行的迈克森(Michelson)实验时,他并非将他的合作者当成迈克森理论上客观存在的建构物,而是将他们视为接近他的人,就如同前科学世界的人一样。换言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科学的实践中,生活世界的认识方式还是持续的起作用,这个生活世界中的人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爱因斯坦的客观科学探问、计划及成就的预设」。
  
  自明性
  
  根基的意义还不只于生活世界的认识在科学的实践中起作用,在更重要的逻辑的意义上,生活世界也作为科学的根基,更精确地说,生活世界为所有客观验证中的「理论-逻辑」有效性奠定根基,即生活世界是客观科学自明性3的来源。
  
  根据胡塞尔说法,科学的客观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主观物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是「理论-逻辑」的建构物,原则上是由不能被经验与知觉的东西构成的;反观,生活世界中的主观物的特征就在于它实际上是可以被经验的,可被经验意味着它能够自明地给于自身,自明给予的东西可以被经验为「事物自身」,因为它直接地呈现自身,这就使得它具有「原初的自明性」,所以,胡塞尔将生活世界当作2根基可以从胡塞尔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来理解,即奠基(funding)。同样根据倪梁康(2007:174-175)的解释,在《逻辑研究》中对奠基有个定义:如果一个α根据本质规律在存在上需要一个μ,以至于α只有在一种全面性的统一性中与μ一起才能存在,那么α就是通过μ而被奠基。奠基可以是相互性的,也就是互相奠基,但是单方面的奠基,即没有奠基者被奠基者不能存在,在胡塞尔后期思想有更广泛的运用,如被奠基的构成物如过不回溯到奠基性的构成物,就无法自身被给予。亦可参见A.D.Smith(2007)的《胡塞尔与笛卡儿式的沉思》,页166-173,书中对奠基的概念也有详尽的讨论。3根据英译者D.Carr(1970:127-128)的批注,这个脉络下德文的Evidenz翻成self-evidence比evidence适合,也就是中文的「自明性」,而非「明证」,强调事物自身给予的意思。原初自明性的领域。既然作为理念建构物的科学世界不可经验,而且作为间接的认知,就不具有源初的自明性,也因此,科学客观的自明性,即「理论-逻辑」的自明性,就必须以生活世界中的原初自明性为根基。用胡塞尔的话来说:「所有可想象的验证都回到这些自明的模式,因为(在特别形式下)『事物自身』存在于直观本身,是实际地、相互主体地可被经验与可被验证的,不是思想的建构物;反之,那些思想的建构物,就它们声称为真理而言,只有回溯到那些自明性时,才具有真实的真理」。(Husserl2001:155/1970:128)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做完美女人品完美生活:时尚女人经

作者:颜妮

做完美女人,是女人一辈子的修行;过完美生活,女人一辈子的梦想。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做成功女人的12条修炼法则,教女…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