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人皇:胡塞尔的危机与生活世界的概念(2)

时间:2010-11-05 23:38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中国思想论坛 点击:
同时,胡塞尔还认为,作为「理论-逻辑」建构物的客观科学,不仅自明性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原初自明性上,而且还属于生活世界。因为,客观科学作为前科学的人的成就、人的建构物,所以属于生活世界的「充实具体性」,

  
  同时,胡塞尔还认为,作为「理论-逻辑」建构物的客观科学,不仅自明性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原初自明性上,而且还属于生活世界。因为,客观科学作为前科学的人的成就、人的建构物,所以属于生活世界的「充实具体性」,此具体性远远超过事物的具体性。再者,客观科学的理论成就还添加到生活世界的组成上,并且预先作为科学成就的视域属于生活世界。他说:「那么,具体的生活世界是『科学上真的』世界的奠基土壤,同是又将它包含在自身的普遍具体性之中」。(Husserl2001:159/1970:131)换言之,胡塞尔企图强调生活世界与客观科学的不可分割性,他形容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结合」。
  
  另外,胡塞尔也认为,生活世界的先天性(apriori)4是科学客观先天性的根基。假使我们说先天性指的是本质的认识或本质的概念,那么,胡塞尔这里的意思就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的认识或本质的概念是客观科学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有效性与意义构成必须建立在生活世界之上,例如几何学上的点、纯粹的线,都是源于我们在生活世界中的认知。因此,胡塞尔说:「…一切客观的先天性,必然回指到相对应的生活世界先天性。这个回指是一种有效性的奠基。特定理念化的成就,就是在生活世界先天性的基础上,产生更高的数学意义构成与存有者层次上的有效性,以及所有其它的客观先天性」。(Husserl2001:169/1970:140)
  
  最后,生活世界还是客观科学的意义基础。如同先前在自然数学化的讨论中所说明的,从几何学的起源可知,纯粹几何学的意义是奠定在生活世界的土地测量中,只是这个起源被伽利略所遗忘,以至于伽利略会误认几何学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是,对胡塞尔来说,生活世界才是意义的基础,抛弃了生活世界等于是抛弃了意义,造成意义的丧失。
  
  五、生活世界的特征
  
  从上述对生活世界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讨论,我们已经能掌握到几点生活世界的特征。首先,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世界,如同先前的讨论,不仅在历史上4根据倪梁康(2007:55),先天(apriori)在胡塞尔的用法中,与本质同义,如《逻辑研究》中胡塞尔说:「凡在我的著述中谈到『先天』的地方,我所指的都仅仅是本质(Eidos)」。因此,先天指的就是通过本质直观的明见性而被把握到的「本质真理」。另外,陈洁明(1995:54-55)引胡塞尔在《现象学观念》的说法指出,先天一方面指本质的认知,另一方面指本质的概念。
  
  还有个人的层次上,生活世界的认识都先于科学的认识。如果科学世界采取的是「理论的态度」,那么,在胡塞尔的区分下,前科学的生活世界采取的就是「自然的态度」。它是历史上最原初的态度,所有其它态度作为自然态度的改变都可以回溯到这个态度。自然态度是素朴地直接面向世界,「世界以某种方式在意识上呈现普遍的视域,但并不是主题」。(Husserl2001:169/1970:140)同时,相对于科学世界是知识(episteme)的领域,生活世界是意见(doxa)的领域。
  
  此外,生活世界是「主观-相对的」世界,客观科学则是「客观的绝对」的世界,作为主观的现象领域,生活世界是精神的过程,并且具有构造意义的功能。虽然自然科学家贬抑这个「主观-相对的」世界,但是客观世界的意义与有效性都来自于生活世界。最后,相较于客观世界的不可经验性,生活世界是可经验、可直观的世界,因而是原初自明的领域,科学的自明性必须以生活世界的自明性为根基。
  
  生活世界作为互为主体的世界
  
  除了对比于科学世界的特征外,生活世界还是一个相互主观的世界,共同体的世界,我们的世界。这一点上,胡塞尔很明显地继承了他在《笛卡儿式的沉思》(以下简称《沉思》)中的看法。在《沉思》中,胡塞尔为了不让超验现象学走向独我论的道路,提出了相互主观性的说法。他认为,在共现(appresentation)5的作用下,作为单子的我与其他的单子之间会形成一个互为主观的世界,这个世界他称之为「单子共同体」。单子共同体的第一个形式是互为主观的自然。更高的层次上,有多种多样的诸他者的情况下,他们彼此经验为他者,同时,我也把任何他者经验为他自身、与他有关的他者,甚至与我有关的他者,此时,这个无限相互主观的自然就是一个包含各式各样人的自然,也就是文化的周遭世界,或文化的世界。
  
  在《危机》中,胡塞尔也抱持着相同的立场。他说:「…我们可以将这个世界意识为普遍的视域,意识为一致的存在对象的宇宙,我们、每一个『我这个人』与我们所有人一起属于个世界,正如我们与其他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且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并且正是透过『一起生活』的存在而在我们的意识上有效」。(Husserl2001:131/1970:108)换言之,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不是只属于某个自我的世界,而是一个群体或共同体共享的世界。同时,这个互为主观的世在《沉思》§50中胡塞尔指出,自我经验到他者的躯体,不是他者自我本身,也不是他的体验与他自身的显现,但是透过我将他视为与我具有相似性的机体,他者的自我会连同他的躯体呈现于我的意识中,这个过程即为共现。在《沉思》中,胡塞尔区分了有生命的机体(有生命的身体)与自然的躯体,在德文上分别为Leib与Körper,英文则译为animateorganism或livingbody与physicalbody。前者是人或动物意义下的身体;后者纯粹从几何学或物理学意义下来思考。亦可参考译者D.Carr§9注释15。
  
  世界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物质世界,它还是人为的精神世界,如胡塞尔所言,客观科学作为前科学的人的成就,作为人的建构物,本身属于生活世界,但它并不像是属于生活世界中的石头、树木。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既然生活世界是文化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有相对性,也就是说,不同历史与社会条件下的共同体,就会有不同的文化世界,不同的生活世界。不同的生活世界就有不同的真理,例如在非洲人交往的圈子里,或说,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他们的真理在他们看来是确定的,但我们很可能不这么认为。这个不同生活世界之间的相对性如何克服?对胡塞尔来说,我们可以透过揭示不同生活世界之间的普遍结构,来克服这个困境。如果生活世界有一个普遍的结构,我们如何寻找到这个普遍结构?胡塞尔认为,通过第一次的悬搁(epoché),即悬搁客观科学的认知,我们就可以回到生活世界,并且找到生活世界的一般与形式的结构。
  
  生活世界的一般与形式的结构
  
  悬搁科学的认识后,我们会发现,生活世界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预先给定的世界,作为视域而预先给定,如同先前讨论提到的预先给定性,这里胡塞尔再次调预先给定性作为生活世界概念的重要内涵,并且进一步讨论此内涵。他认为,世界的预先给定性意味着我们于世界中,「『清醒地生活』就是对世界是清醒的,持续地、直接地『意识到』世界与生活于世界之中的自身,现实地经验到并且产生对世界在存有者层次的确定性」。(Husserl2001:172/1970:142)由此可知,这个生活世界的一般结构不只有世界,还有意识,用胡塞尔的话来说「一方面是事物与世界,另一方面是事物的意识(thing-consciousness)」。在这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胡塞尔用的是基本的现象学讨论方式,也就是以意向性的概念为出发点,意识必然是对于某物的意识。因此,对于生活世界的讨论必须同时注意能思(noesis)与所思(noema),也就是意识与世界、事物,这也是为什么胡塞尔的讨论不是「生活世界的存有论」,即仅仅只讨论全体存有者的一般本质,因为这种讨论方式明显背离了意向性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生活世界必然是呈现在意识中的世界,被意识到的世界,由于世界是预先给定的,所以意识到世界是持续性的。世界与事物在意识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事物或对象只有在作为视域的世界之中才被意识到;世界也只有作为存在对象的视域才被意识到,才能现实地存在。同时,作为世界视域的生活世界,以流动、持久的方式包含着我们所有的目标、目的,我们这些主体,对于超出视域之外的目标一无所知。
  
  然而,胡塞尔的讨论没有停留在第一次的悬搁,也就是对生活世界一般结构的说明,因为这并非他的终目的。从《危机》第三部分的标题「透过从预先给定的生活世界进行探究而走向通往现象学的超验哲学的道路」,清楚揭露了胡塞尔在《危机》中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透过生活世界,回到超验主体的研究。于是,为了研究生活世界是如何给予意识,或「世界的预先给定性」,胡塞尔进行了第二次的悬搁,也就是悬搁生活世界中的自然态度,从生活世界在退回到主体。因此,我们可以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焦点就是研究主体如何构造世界,或是世界如何在主体的意识中形成。
  
  六、生活世界概念的争议
  
  后来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的讨论,有一部份将焦点集中在这个概念是否具有歧义性上。《危机》的英译者应该是点出这个问题的先锋,在〈译者导言〉、〈胡塞尔的问题概念-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概念中的歧义性〉、〈重访生活世界〉中,Carr均有提到生活世界概念的歧义性。Carr(2004)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同时指涉到两个世界,即直接经验的世界与文化的世界,但这两个概念是歧义的,甚至矛盾的。因为,胡塞尔将科学理论纳入生活世界后,生活世界就不仅仅是直接经验的世界,而是文化的世界。但是,文化的世界是非常不同的现象学领域,因为科学理论不是事物,我们无法像知觉事物一样地知觉科学理论,其他文化世界的要素也一样,如制度(大学、教会)、文学作品、反抗运动等。此外,Carr还指出现象学在分析直接经验的世界与文化的世界上有三点差异。首先,两者在给予模式上有所不同。文化的世界首要关注的必定是「共同体本身的存有学状态」,以及「制度现象的可能性条件」,这就与知觉现象学有南辕北辙的差异。其次,文化世界在本质结构(eideticstructures)上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改变,这是现象学在分析文化世界时要注意的焦点,但是知觉的结构没有这个问题。最后,分析文化世界时,必须评估语言的结构化角色,因为文化世界的沟通建立在语言之上,但是直接经验的世界是前述谓、前语言的世界,因而没有这个需要。
  
  Carr(2004)还强调,在构成上文化世界依赖知觉的世界。他引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的说法,相较于知觉,文化世界的阅读与理解是更高的构成,虽然理解书上一个句子必须以知觉作为物质形构的字词为基础,但是绝不仅是简单的知觉而已。因此,相较于经验世界的直接性,文化世界的给予性则是间接的(中介的),因为它建立在知觉世界之上。
  
  BernhardWaldenfels与Carr抱持相同的立场,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有歧义性。在〈遭鄙视的意见:胡塞尔与西方理性持续的危机〉一文中Waldenfels指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意指日常生活的世界,也就是他强调「日常」的概念,而「日常」可以看成相对于「非日常」。「日常」与「非日常」的区分也可以理解为「一般」与「特殊」,如宗教上的世俗与神圣,经济上的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同时,日常还意味着每个人都可接近,相对于理念世界需要专家与专业知识。假使我们说日常指的是每个人都可接近,那么,它就包含了上述「一般」与「特殊」。因此,Waldenfels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有一定的歧义性。
  
  陈洁明(1995)与上述两者持相反立场,他认为胡塞尔谈的生活世界就是文化世界,而且在《危机》中胡塞尔也没有直言生活世界是知觉的世界,他只是以知觉作为说明生活世界的认知方式,是最根本的,但不是唯一的。在他看来,「生活世界绝不等于是知觉世界,『生活世界』概念要比『知觉世界』更大,前者包括了各种知觉活动以外的经验认知对象,像是美感或是价值的经验活动」。(陈洁明1995:77)因此,他不同意Carr的说法,认为生活世界的概念有歧义性。以上三者的讨论,比较有直接触及歧义性的问题,而接下来讨论的两位学者DonnWelton与ToruTani,虽然没有直接碰触这个问题,但从他们的讨论来看,明显是偏没有歧义性的立场。Welton(1997)则认为,如果我们将生活世界看成视域,就可以轻易地将经验的世界与具体的宇宙(包含实践与文化成就的淀积与流入)。但是,需要用脉络的概念还补充胡塞尔将视域看成背景。Welton指出,具体的宇宙包含了许多特殊的世界,这些世界之间的整合必须透过不同形式的话语式的互动,语言也就在这个互动网络中扮演中要角色,Welton称这个互动网络为脉络,它不同于背景,但又以背景为基础。前者指的是社会建构的意义母体(matricesofmeaning)与概念网络,后者则是我们身体与事物关系的意义复合体。视域就是背景与脉络的交互作用。
  
  Tani(2004)指出,在1920年胡塞尔将生活世界视为「直接经验的世界」,如《现象学的心理学》中的讨论。当时,胡塞尔注意的是「这个世界的非历史与直观的面向」,生活世界是「原初的世界」(Tani指的是未受科学影响的世界)。但是到了《危机》,胡塞尔强调客观科学是源自于生活世界的,并且包含于生活世界之中,意味着生活世界是「具体的历史世界」。从这个转折,胡塞尔最终想要在生活世界这个概念中寻求的不只是「原初的世界」,而且主要是「具体的历史世界」。因此,他认为我们应该将生活世界看成「主观-相对的历史世界」。由于Tani侧重《危机》中胡塞尔对客观科学与生活世界合的关系,而忽视了胡塞尔对两者差异的讨论,也就是生活世界的可经验性与科学世界的不可经验性,才会将生活世界仅仅看成「主观-相对的历史世界」,以至于不觉得生活世界的概念有歧义性。
  
  我认为,虽然在《危机》中胡塞尔没有直接说生活世界是知觉的世界,但是在讨论自明性的部分时,胡塞尔确实有强调生活世界中事物的可经验、可知觉的特性,相较于科学理论的不可知觉性、不可经验性。而且,胡塞尔也曾说这个生活世界是「日常的生活世界」、「周遭的生活世界」,可见,这代表生活世界是一般人熟悉、可接近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说,可经验、可直观、熟悉、可接近是生活世界重义的特性。
  
  再者,胡塞尔也曾说生活世界包含了科学理论,这不就意味着科学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又,胡塞尔认为科学虽属于生活世界,但不同于生活世界中的石头、房屋、树木,可见科学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理念、精神的文化物。作为精神文化物的科学,因为有自身的相对自主性,使得我们无法以直观或知觉来把握它,必须透过特定的中介来掌握,如语言、科学专业。换言之,我认为问题或许就在于文化世界中相对自主性的问题,在这点上Carr、Waldenfels与Welton均有注意到,陈洁明、则没有。很明显地,胡塞尔没有区分哪些文化物有较高的相对自主性(如科学),哪些较低(如不同文化之间的观点),哪些则没有(如物质的文化物),以至于当他将生活世界看成文化世界,同时又赋予他可直观、可经验的特征时,这个概念就会包含了矛盾的元素。因此,我比较赞同Carr与Waldenfels的说法,也就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具有某种程度的歧义性。
  
  Glossary:
  
  ※危机(crisis)
  
  对胡塞尔而言,危机就是古典的科学理念被客观科学质疑,或改变了它的意义。古典的科学理念企图以理性回答无所不包(all-encompassing)的问题,但客观科学指关注事实的问题,抛弃了对人最重要的意义问题,导致意义丧失,这就是危机所在。同时,古典科学理念追求的是真理的无限,但在客观科学的手中,真理的无限变成方法上的无限,这个无限意义的转变,也是胡塞尔指的危机。
  
  ※自然的数学化(mathematizationofnature)
  
  简单地说,自然的数学化指的就是,真实的自然世界被自然科学家用数学公式取代了。胡塞尔认为自然的数学化在伽利略手中就完成了。伽利略不仅依照几何学的方法,将时间空间上的自然理念化,还透过归纳法,将自然的特殊感性性质间接地数学化,如声音、热、重量等特质,这就使得自然的全面数学化。
  
  ※生活世界(life-world)
  
  生活世界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预先给定的世界,作为视域而预先给定。世界的预先给定性意味着我们于世界中,「『清醒地生活』就是对世界是清醒的,持续地、直接地『意识到』世界与生活于世界之中的自身,现实地经验到并且产生世界在存有者层次的确定性」。同时,作为世界视域的生活世界,以流动、持久的方式包含着我们所有的目标、目的,我们这些主体,对于超出视域之外的目标一无所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做完美女人品完美生活:时尚女人经

作者:颜妮

做完美女人,是女人一辈子的修行;过完美生活,女人一辈子的梦想。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做成功女人的12条修炼法则,教女…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