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15日下午,奇迹般迫降在纽约哈德孙河面的美航A-320客机,连同这个全部150多名乘客、机组人员无一遇难的神话,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脍炙人口的热点,并注定会永载世界航空史册。 和这一奇迹同样令人感慨的,是奇迹产生的根源。 如今老飞行员杰斯里.苏兰伯格的大名已无人不晓:这位年事已高、曾驾驶过空军战机的飞行员依靠过硬的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硬是把刚起飞3分钟的宽体客机平稳迫降在狭窄水面上,其功力令人叹服。然而客机紧急迫降是高难动作,成功先例绝无仅有,迫降水面而机体几乎毫发无伤,不但需要技术、心理素质,也同样需要一点点运气,即使苏兰伯格本人再重复一遍也未必能奇迹重演,因此坦率地说,迫降是“不可重复”的。 真正值得感叹和借鉴的,是苏兰伯格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在紧急迫降后他已受了轻伤,但他仍从容地两次巡视机舱,直到确认所有人都离开后,才最后一个撤退。平安迫降,固然难能可贵,但倘没有这种职业素质,没有这样的责任心,迫降的奇迹,未必就一定能转化为全体生还的大团圆结局。 飞机虽然是气密结构,但从空中迫降,损伤难免,在水中漂浮注定难以持久,且任何异动都可能导致平衡丧失,加速其倾覆和沉没,因此机上乘客的秩序和纪律就至为关键,惟如此方能争取宝贵的时间,挽救更多的生命。死里逃生,惊魂甫定,脚下飞机随时沉没,四周河水一片汪洋,在这种情况下,趋利避害,畏死求生,可谓人之本能。然而此次飞机迫降,机上原本素不相识的乘客却能在机组的引导下先妇孺、后男子,有序撤离,正是这份不争不抢的从容,最终保住了所有人的性命。 此次救援成功的关键,在于河上各类公私船只的及时、主动救援。尽管事出意外,但纷纷赶到迫降飞机边上的大小船只丝毫没有慌乱无序,而是不慌不忙地将乘客有序接走,正是他们的镇定谨慎,延缓了飞机沉默的速度,最终让所有人都获救。 飞机迫降是意外,而在意外中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最有利的反应,却绝非是什么意外。 老飞行员的忠于职守,乘客们的绅士风度,河上船只的见义勇为,都不是偶然的,在美国,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乐于公益、妇孺先行,这些都是被各种媒介反复倡导、大力提倡的东西,不论严肃媒体、报章社论,还是娱乐大片或肥皂剧,在这些方面都毫不含糊,正是这种毫不含糊和潜移默化,才能令如此多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生死关头,作出了如出一辙的选择。 曾几何时,这些职业准则、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上下遵奉的美德,是公私场合提倡的、天经地义的东西。然而近年来,由于某些糊涂、错误的认识,一些人、一些媒体将这些和“自由”、“人性”、“真诚”、“本能”相对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讲个性光荣、讲公德没劲的怪圈,甚至于一名教师是否该对学生负责、一名机长是否该队乘客负责,都成了某些人纠缠不清的事情。哈德逊河上的一幕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所谓“自由”并非什么“西方精神”,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乐于公益、妇孺先行,这一切在西方同样被尊奉推崇,也绝不应被当代中国所舍弃。 在意外中逃生,光有道德和责任心是不够的。此次迫降,乘客之所以秩序井然,仓猝组织的救援之所以井井有条,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美国经常性、制度性的防灾训练和演习。在美国,所有高层建筑每年都要举行几次逼真的逃生演习,如何迅速撤离,如何利用通道,什么应该注意,什么应该避免,都反复强调,反复演练,这种习惯成自然的逃生基本功曾在“9.11”时让大批楼内人员死里逃生,也在此次迫降意外中起到关键作用。 即使在困难时期,中国对消防、地震等意外灾害的民防工作也相当重视,逃生知识普及工作曾令来访的外国人赞叹不已,逃生演习也曾制度化、规范化,但近年来在不少地方,这些人命关天,本应常抓不懈的工作或形同虚设,或虚应故事,甚至在有些建筑、场合,紧急通道被封堵、占用,消防设施年久失修,各种隐患见怪不怪,一旦意外发生,极易付出惨痛代价。 不论社会发展到怎样阶段,有些东西都是不应舍弃的,此次发生在纽约哈德逊河面上的意外和奇迹,再一次给国人提了个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