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力度大,有些官员说不敢干事了,您怎么看?”“首先,凡有这种思想的人就是不作为”,北京市副市长李士祥,7日面对记者的提问回应道,(你自己)没事儿,就应该心里踏实的,“如果没事儿,也不干事儿,你就会误事儿了!”。(来源于:人民网) 显然,随着反腐败力度加大和整治“四风”活动深入开展,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因此,“反腐影响工作积极性”、“反腐拖累经济发展”等说法近期在坊间流传甚广。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认为这样就能既免是非,又保乌纱。笔者觉得,“反腐致不敢干事”实乃官员“中毒”太深。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习总书记要求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他强调:“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党员干部的责任关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建设。因此,为官不为,官将不官。所以,党员干部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有敢负责的勇气、敢担当的精神、敢作为的劲头,要敢试敢闯,正确把握和有效化解矛盾和问题。 “在其位谋其事”,身在“为官”的路上,就当履职尽责,而不是因循守旧、保守行事,担心出事而选择做“太平官”。从能力上来说,“为官不为”似乎也成为“能力恐慌”“本领不足”的一个缩影,因为难作为而选择了“不作为”。与贪腐官员相比,这种不作为腐败,阻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其危害更大。其实,在中央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四风”的新常态下,少了迎来送往、少了喝酒应酬,人际关系简单了,履职环境清朗了,党员干部的身心压力更小了。因此,更应该顺应新常态、树立新心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勤政廉政勇于担当,为民为公积极作为。 所以,领导干部要将为官一任、治理一方、振兴一方的重担自觉扛在肩上,记在心间,落实到工作中,坚决同各种形式的消极腐败作斗争,以夙夜在公的精神、寝食难安的姿态对待工作、对待事业,我们的事业何愁不兴?可以说,将“为官不为”20年来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散发出强烈的信号意义。它带来的不仅是官员们精神面貌的涣然一新,还有责任感的增强、服务意识的提高、执行力的提升。(文/李子木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