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建始一村委会私刻数百村民印章》的网帖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爆料:在三里乡香树湾村,整修村委会办公楼的工人意外发现200多枚被村干部“私藏”在办公室的村民私人印章,当地村民怀疑有村干部私刻印章冒领惠农资金。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让农民群众看到了新希望,享受到了“红利”。然而与此同时,这块“唐僧肉”更是引来各类“苍蝇”争相蚕食。这位私刻103枚村民印章的副书记看来也是“有备而来”。 近一年来,全国查处各种涉农补贴问题6000余起,涉及资金20多亿元。自2004年我国试点免征农业税并推行种粮补贴政策以来,历经10年,我国农业补贴急剧增长高达千亿元,进入“大补贴时代”。大量真金白银投向“三农”,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一些借机谋利发“补贴财”的现象也频频发生。 涉农资金方面的违纪违法问题一般侵害的是农民利益,这部分群体的维权意识、监督意识并不强,加之他们对政策的了解把握并不准确,导致该领域违纪违法问题虽然高发,但社会关注度却并不是很高,甚至有“小打小闹”、“都是小钱”的印象,事实上,涉案金额之高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补贴发放登记的基础信息库,往往村里怎么报镇里就怎么批,很少去现场核实上报数据的真实性。部分基层干部才能有恃无恐,以各种方式冒领、克扣、截留惠农补贴。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粗放、制度“空转”是造成资金流失的关键。 可以看到,各地对涉农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的问责力度很大。但是,查处的问题多也意味着很多本该由农民群众享受的“红利”已经被盘剥。笔者认为,除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更要完善村民自治,落实村务公开制度,要将涉农资金的分配、流向、使用效果等运用各种公开载体,将明细账都晒出来,让涉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