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新生镇苏河村是一个典型的后进村、贫困村和绵阳市有名的“上访村”。但近年来却先后获得了市县“扶贫攻坚先进集体”、“文明村”和“五好村党支部”等称号,是名符其实的“后劲村”。“后进村”变成“后劲村”,原因何在?(7月25日 《四川农村日报》) 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马昌平总结出了“六化六零”工作法:民主管理程序化,工作决策“零失误”;便民惠民规范化,服务群众“零距离”;联系沟通经常化,社情民意“零盲点”;群众工作细致化,矛盾纠纷“零激化”;结对帮扶常态化,真情关爱“零缺失”;文明建设全民化,共驻共建“零障碍”。笔者认为,新生镇苏河村从名符其实的“后劲村变成“后劲村”,与他们的当家人始终坚持“六化六零”工作法很有关系。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知道,“六化六零”工作法都是针对当前群众工作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基层一线干部敢于直面问题,迎着问题上,千方百计去解决群众困难,尽心尽力地去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的方法,而且同时对每一个干部的工作都推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民主管理程序化,工作决策“零失误”;便民惠民规范化,服务群众“零距离”;联系沟通经常化,社情民意“零盲点”;群众工作细致化,矛盾纠纷“零激化”,这些每一条制度的落实,村干部的辛勤付出的汗水是不可能好少的。 绵阳市一个典型的后进村、贫困村和绵阳市有名的“上访村”,要转变为“后劲村”,其难度可想而知,熟悉农村群众人可能都清楚,一个长期存在问题的后进村、贫困村、“上访村”,往往问题多,人心散,要解决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昌平为了落实,贯彻“六化六零”工作法所付出的艰辛,这既有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六化六零”工作法,实行民主化的管理,让群众心平气顺了,也有殚精竭虑为村里的发展所付出的辛苦,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有很大关系。 “六化六零”工作法让我们的基层一线干部用情感化解上访群众问题,用真心、真情着力解决村民的具体困难,助力了“后劲村”转变,值得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