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学习刻苦,中考成绩过了州、县两级重点高中公费线,家长却称“书读多了没得用”,“姑娘早晚是人家的,去养活人家的人,搞得再好大人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拒绝供其上学……发生在湖北省某乡村的这件荒唐事,受到了当地舆论的普遍谴责。( 8月27日《北京晨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会读书,上重点高中,然后考上一所好大学。尤其是农民更有这种想法,因为考上大学是农民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按理刘国燕中考考了667分,超过州、县两级重点高中公费线30分以上,她的父母应该感到高兴,可为什么拒绝她上高中,让自己的女儿在家伤心地哭了半个多月?难道就因为这每年1000多元的学费?其实,除了这学费,还有每月的生活费,各种资料费、补课费,一年也要上万元,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大的开支。
应该说这是刘国燕父母不让她继续上学的主要原因。因为当巴东一中免去了刘国燕全部学费,并每月提供500元生活费时,刘国燕的父母不再坚持不让她继续读书,也没有让她去打工,可见还是经济拮据,供不起之因。有人说她家建了一幢二层楼房,怎么就没有钱供女儿读书?或许就是因为建了房子欠了钱,债务压着喘不过气来,而不敢供女儿读书。
“嫁出去的女,泼出的水。”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乡村依然存在。我的邻居,女儿儿子同时考上了大学,女儿的分数还考得高,可以上好大学,但她的父母就没有让她上大学,而是让她的哥哥上了大学,她只有出去打工的份,还要供哥哥的学费。这是不公平,但却是现实。我的邻居说:“我也想砸锅卖铁供儿女上学的道理,可就是砸了锅卖了铁,也供不起俩个人同时上大学。”
我们无权谴责不供女儿上高中的父母,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父望子成龙,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问题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父母不让女儿去读书的苦衷?在乡村社会,这样做显然会让人瞧不起。再说,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刘国燕也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像刘国燕这种现象,我们要做的不是谴责,而是伸出温暖之手,资助刘国燕们继续上学。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刘国燕家长所说的“书读多了没得用”,在这个“拼爹时代”,如今不少农家子弟并没有因为知识改变命运,他们为了供养孩子上大学而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没想到孩子大学毕业后却还要“啃老”。陕西农民韩培印为了供儿子韩胜利上大学,含辛茹苦进城打工,当儿子终于大学毕业,他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他说:“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2011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教育“高投入、低产出”,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崎岖。大学高学费让不少贫困家庭陷入了“债务危机”,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在5万元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刘国燕还读完了初中,如今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的现象也不少。报道说甘肃陇南市南部山村一所学校,初一开学时62人,到毕业时32人。西部贫困生辍学成潮,农村初中生流失率高达40%。(2012年6月25日《证券时报》农村初中生流失率如此严重,应是供不起和就业难造成的。
以前,我们听得最多的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如今听的多的却是“孩子书读多了也没用”,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现实不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就辍学,那些非贫困家庭也同样在辍学。要让这种“读书无用论”退出市场,如果不能教育资源均衡化,不能摒弃“拼爹时代”,那都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