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继承,关公战了秦琼,其背后是对文化的欠缺了解。倘若是艺术家能够多做一些功课,或许其制作出的作品不会如此遭人诟病。 西安的大雁塔广场上的雕塑之所以有孙思邈读线装书,并不只是个案。这类的事颇为穿越,在电视历史剧中更是屡见不鲜:“皇后没死丈夫却自称哀家”、“乌纱帽变成黄纱帽”、“皇帝皇后自称谥号”、“已婚女性俱称夫人”等等,而电视剧《武则天》里,武则天居然也看线装书,与孙思邈可谓“并驾齐驱”。有位朋友对此认为,唐朝看的是卷子,敦煌写经那种手卷。不过古人也有时候搞穿越,托塔李天王手里的宝塔,汉朝以后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才有了宝塔。时间长了也就接受了。如果完全真实,很可能还不太适应,拍成电视剧,我们可能会感觉很奇怪,唐朝人都坐在榻榻米上,那时候还没有桌子椅子,日本人就学了唐朝,到现在还没改过来。 这样说当然没有错。在艺术上所强调的历史还原,更多的是讲求真实合理,符合常识。一旦脱离了这个,历史就成了虚假一类的故事。如此以讹传讹,哪里还有历史真相可讲呢。又或者说,这所谓的历史真相只是历史写作者的意见(态度)。不过,这种书写方式似乎很符合当下的文化潮流。其所叫卖的不是文化艺术,而是一种穿越。但历史毕竟不是穿越,孙思邈当然不可能拿着《本草纲目》,也不会读到莫言的书,如果把这些嫁接起来,搞笑归搞笑,但于历史又有何意义和价值呢。 诚然,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其所传达的审美观念在今天固然是多元而呈现出不同的趣味,无疑在潜意识地引导着人们去理解艺术和历史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看,雕塑所承担的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是带有现代观念的艺术作品。比如对孙思邈的雕塑可以很现代,但其内涵却是符合历史常识(无关雕塑的传统观念的颠覆),否则就只是对一种简单的解构而已,结果驴唇不对马嘴,也就成了现实中的风景。 为何我们的艺术界会出现这样那样常识错误的状况?我想这跟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相关,也跟当下社会中对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诸如国学热之类的活动是否能避免这样的错,也还是一个疑问。说到底,是我们对传统也好对文化也罢,可能更热衷的是一种热闹,而非是对传统文化的足够尊重。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孙立群曾在谈到历史中的穿越时说:“既然以历史为名,就不能离开历史太远,要真正还原历史的风貌并不容易,差错在所难免,但最起码态度要严肃,多做功课,不要拿历史开心,不要轻易地错乱时空,太随心所欲的历史剧,其实很荒唐。”说到底,是对历史缺少了解所致。 穿越历史,寻求真相,似乎是当下历史书写的流行方式。因此,我们看到的文化艺术就五花八门起来,而孙思邈读线装书,也似乎合情合理了。且慢,如此解构历史,看上去热闹非凡,不只是一种误读,更是将历史与虚构混为一谈。如果说这是一种态度问题,倒不如说是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欠一点认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