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妻眼中的朱以撒先生
时间:2010-11-04 18:33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张忠民 点击:
次
我和妻都很崇拜朱以撒先生。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我们都是朱以撒先生的粉丝。 结识朱以撒先生是在1998年夏的壶口笔会上。记得那个笔会是由当时的临汾地委宣传部主办、地区博物馆承办的,邀请了一些省内外的知名书家。省外的有朱以撒、吴丈蜀、杨鲁安、邹德忠
我和妻都很崇拜朱以撒先生。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我们都是朱以撒先生的“粉丝”。
结识朱以撒先生是在1998年夏的“壶口笔会”上。记得那个笔会是由当时的临汾地委宣传部主办、地区博物馆承办的,邀请了一些省内外的知名书家。省外的有朱以撒、吴丈蜀、杨鲁安、邹德忠、周志高等,省内的有徐文达、田树苌、赵望进、殷宪等,对于一个地市来说,这个规格是很高的了。那时我的老师樊习一先生任博物馆馆长,接待、安排活动等事务都由他具体操办。当时我还在师大体院(独立学院,尚未与师大实质性合并)任院报主编,他知道我会照相,便安排我随同摄影,并特意向我介绍了朱以撒先生,说先生书法、文章在全国颇有影响,是实力派书家。在我的印象里,先生不事张扬,温文尔雅,一派儒者风范。也许是先生平和谦逊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也许是先生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书法底蕴令我敬仰钦佩,我对他产生了一种一见如故的亲和感,因而照相时也就格外偏向先生,为他和夫人照了不少较满意的照片。
笔会结束后,回到宾馆,书家们要为主办和承办者留下一些墨宝,当然这些都属“严格控制”范围的,每个书家只写有限的几幅,所以不达到一定“规格”者,想讨幅字是很不容易的。由于与朱先生及其夫人有了前述的机缘,我便有了在现场帮先生扶纸备墨的机会,也因此获得了先生的一件墨宝。记得当时先生为别人(当时地委的一些要员)写的都是四尺对开的横幅,且每幅只有两个大字;轮到为我写字时,先生显然念我辛劳,便特殊对待,挥毫为我写了三个大字:“春之声”。虽是应酬之作,朱先生的态度却是极其认真的,稍有不如意者,便立即撕掉,绝不摆大家派头。我的那幅字就是第二遍写成的。我不禁暗自佩服先生做事的认真和严谨。
去年乔迁新居后,我将珍藏了多年的先生的那一条幅精裱后,悬挂于客厅的最显眼处。虽然也有生活中的朋友表示“看不懂”,但书画圈的朋友们大都是赞誉有加的。不管怎样,我们全家都为有这样一幅墨宝而感到幸运和自豪。那古朴典雅、情趣盎然的“春之声”,昭示着一种蓬勃的生命激情,令人振奋,参悟深长。
朱以撒先生除书法外,还是文学界知名的散文大家,妻对其散文的风格、意蕴是情有独钟的。所以每期的《散文》、《散文选刊》等杂志刚刚拿到手,她便首先要看有没有朱先生的大作;她还常常在网上下载一些朱先生的散文作品,一有空便沉醉其中。她常对我说,朱先生的散文在看似散漫的行文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人生哲理,阅读先生的散文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享受、美的熏陶,更是一种思想、情操和品格的洗礼。受她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朱先生的散文,只要一看到“朱以撒”三个字,我就会认真拜读,细细品味。因为先生的散文大都以传统文化特别是书法为主题,也颇合我的趣味。先生散文笔触细腻,意蕴高古,文辞优美,情致高雅,折射了其深厚的国学底蕴以及艺术家对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读来使人深受熏陶、感染和教益。对于书法,先生不喜流美华丽、矫揉造作之作,推崇和偏爱古拙、简约、质朴、自然之作,认为这样的美才是大美,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书法艺术的真谛。这些对我的艺术思想和审美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偶与妻赋闲在家,或阅读其散文,陶醉于意境清远的文风;或品味其书作,沉浸于笔情墨趣之中,不禁感到轻松愉悦、如沐春风!
朱以撒先生简介朱以撒,1953年生,福建泉州人。自幼研习书法,大学毕业后从事书法教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十五年来培养书法人才三千多人。书法艺术理论研究有独到见解,出版有《书法创作论》等十多部论著。在《书法研究》、《美术观察》等多家全国性专业刊物发表大量论文。先后应邀赴澳门、香港、日本、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及举办书法展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师范学院艺术教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政协福建省委员等。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