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追求美好——作家、医生、编辑李凤山写实

时间:2010-11-05 23:43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雨田 点击:
美好是一种境界,追求是一个过程。一个人如果能用他毕生的精力去追求一种美好的境界,那么,他的人生便一定会丰富多彩、成果卓著。 蚌埠市政协委员、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蚌埠市作家协会主席、蚌埠市临床专业委员会会长、蚌埠市抗癫痫协会副会长李风山先

  美好是一种境界,追求是一个过程。一个人如果能用他毕生的精力去追求一种美好的境界,那么,他的人生便一定会丰富多彩、成果卓著。
  
  蚌埠市政协委员、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蚌埠市作家协会主席、蚌埠市临床专业委员会会长、蚌埠市抗癫痫协会副会长李风山先生便是一位集作家、医生、编辑与一身数十年如一日苦心追求美好境界的文化人。
  
  创作,发掘美好的过程
  
  李凤山先生从事写作,始于是1957年他的第一首题作《献给祖国》的二十行诗作在一家学生小报上发表,那年他11岁,在蚌埠市纬三路小学上四年级。此后的数十年中,他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乃至歌曲、文学评论作品频频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迄今数已逾千。
  
  数量虽多,风格如一。李风山先生恪守一条信念,即创作是一种发掘美好的过程,把蕴藏于生活琐事中的美好,把掩埋在心底的人性的闪光点发掘出来,展示给人们,唤起人们广泛的共鸣,便是他不变的追求。
  
  “在无边的烟波里/我扯起一叶风帆/夜,是这样地寂寥/只有渔火和明月作伴。/许是明月误会了/把帆当成了云/把灯当成了星/把我认作她的伙伴。//整整半宿,紧紧地/跟随着我,对我/甜甜地笑,像是/有许多话要谈。//月亮,还记得,我的/乳名吧,妈妈曾经/千遍万遍呼唤……”这是一首写海的诗、写月的诗、写人生的诗。诗人对意境美的追求、对音韵美的追求,对人性美的追求,从诗中可见一斑。
  
  1983年春节,李凤山先生联合作曲家张恭友、马长贵以这首诗为主题创作了大型组歌《月是故乡明》,由蚌埠市政协组织了专场演出。对于这场创作辛苦、演出条件简陋、演出效果甚佳的海内外第一场归回题材的创作歌曲音乐会,社会反映十分热烈。北京音乐报》、《歌曲》杂志通讯、《乐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发了消息和部分歌曲作品。
  
  对于这场音乐会的成功,李凤山先生认为,两岸同胞分离日久,思念之,渴盼团圆之情,如封缸的陈酒,一经启封,必然香飘千里,陶醉万家。
  
  由于蚌埠市条件所限,作曲家们为当时当红的歌唱演员蒋家锵、于淑贞、李谷一、关牧村量身定作的歌曲未能请到这些演员演唱,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1990年,蚌埠人民广播电台举办过一场李凤山作品专场诗歌朗诵会。3个小时的时间里,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互动、共鸣,情感与掌声交融。那场诗歌朗诵会的盛况李凤山先生至今还记忆忧新。几十年来,海内外华语诗歌界经历了诸多的风风雨雨,读诗的人愈来愈少,写诗的人,出诗集的人愈来愈多,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追求美好,仓rj作美好初衷的诗人已寥寥无己。以数十首诗作,经受大庭广众之下朗诵的考验,并且引起听众强烈共鸣,在当今众多的诗人里,李凤山先生是可以引以为荣的。这场朗诵会的举办,对李风山先生而言,比出版几部诗集还要高兴。诗集出版后,读者了了,少得可怜的读者中,多数还是写诗的人,朗诵会的听众却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人士。诗作能得到社会各界听众的认同,是对诗人最高的褒奖。在这次专场诗歌朗诵会成功之后的十
  
  多年里,蚌埠市各种不同的喜庆场合,像国庆晚会、七•一纪念演出,五•四、五•一节演出,甚至广播电台,电视台招考播音员,只要有诗歌朗诵,朗诵者大多选用李风山先生朗诵会上的作品。
  
  为了满足诗歌朗诵爱好者的要求,李风山先生将发表这些作品的报刊复印了几百份。对于这种现象,李风山先生很是振奋,因为诗歌的精髓在生活当中,诗歌的生命在民众当中,只要生活中还蕴藏着激情,只要人民大众还喜欢诗歌,诗歌就还有希望。
  
  李凤山先生的散文创作,追求诗的意境,小说创作运用了诗的语言。李先生笔下写活了很多可敬可爱的普通人。无论是为农村老大娘治病的小护士,还是给关在“牛棚”里的走资派送药的小朋友,都执着于维护人性的美好,甚至于被错划为右派的海归环保学家,为了祖国山河永远清新,也是数十年如一日去偷取水样,留下资料,给日后的治理水污染提供依据。
  
  李凤山先生自80年代初期以来已出版诗集2种、报告文学集和长篇报告文学各一种,近年来已经开始着手整理旧作,为自选集中的《诗选》、《散文选》、《散文诗体小说选》等,做了许多资料筛选、修订工作。但愿即将出版的这几卷《自选集)不是他的封笔之作。
  
  文学创作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李风山先生文学创作的功力,得益于幼年的积累。一次,他为一个中学的文学社团开讲座,讲了一段幼时的故事,令听讲的学生们感动不已。幼时,李先生家里很穷。上小学时,他在下午放学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当时的游戏场,等书场散后捡拾地上的烟蒂、烟盒。烟蒂撕开取出烟丝,给父亲抽用,烟盒拆开摊平后订成本本用来抄写所读古人诗词中的佳句名篇,诸如“汴水流,泅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之类的诗句就是从那时起刻进他的脑海里的。小学毕业时,花花绿绿的烟纸盒笔记本他集了厚厚的几大本,古人诗词的名篇佳作,他也记下了厚厚的几大本。
  
  从医,卫护生命的美好
  
  今年3月12日的《蚌埠日报》淮河晨刊上发表了李风山先生一篇题为(难忘那位女大夫》的散文。短短几百字,毫无雕凿,叙述了自己由学文转而学医的过程。好在篇幅短小,全文照录如下:
  
  “这是一个温馨的标题。其实,我并未见识过这位女大夫,甚至不知道这位女大夫的姓名,但是,这位女大夫所做的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那是1965年暮春时节,我正念高三。因为父亲患病住在三院等待手术,我有近一个学年没有正常地去学校读书了。当时家里太穷,父亲住院手术是我求好心的户籍民警杨培举出面请当时的街道出具的证明(按年龄算杨先生已经退休多年,现今市面上可以看到他书写的牌匾)。第二天应当是父亲手术的日子,晚饭后,他告诉我想吃点水果,我揣着口袋里仅有的几分钱走遍了蚌埠市的大小街道。回来时,几分钱仍然原封不动的在我的衣袋里。夜已深,天已凉,我的心无比沉重。我知道父亲患的是胃癌,因为延误治疗,此刻已是晚期,手术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父亲辛劳一生,连吃一口水果的最后心愿都无法满足他,我这个做儿子的心痛如绞,无地自容。半夜时分,我回到父亲的病房里,父亲正靠在床上,手里捧着一个水果罐头(我看得十分清楚,是糖水苹果),正用小勺缓缓地往嘴里送,十分消瘦的脸上,透着满足。不是我没想到为父亲买一瓶水果罐头,只是几分钱实在办不成几角钱的大事。那时,实在是太穷了。父亲告诉我,给他买罐头的是一位女大夫,30来岁,很和气,让我赶快去谢谢人家。我赶忙跑到值班室。护士告诉我,今晚当班的都是男医生,听我讲述了女大夫的相貌,护土说,外科没有这样的女大夫,让我到其它科室去看看。因为第二天父亲要手术,其它科室等以后再去吧。
  
  手术后不久,父亲便过世了。在送走父亲的第二天,同班同学刁秀展给我送来了高考志愿书,当时在文学方面已经小有成就的我,却放弃了文学,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
  
  一晃40年过去了,身为医生、作家、编辑,我为近百名白衣大使立过传,为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中医、西医整理、出版过数百万字的医案、论著。对于那位大我十多岁于无意间在我父亲面前代我尽了孝心的女大夫我却未能尽到一点心意。
  
  “好心的老大姐,我向您致敬了。”
  
  学好医学知识,去卫护生命的美好,是李风山先生学医时的初衷,也是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肿瘤,曾经无情地夺去了他老父亲的生命,更为千千万万的家庭带来不幸。综合各类肿瘤患者罹病的规律,李凤山先生发现情志不畅是一个共有的因素,他在治疗肿瘤时,都是从解郁人手,再以温阳补气培元的方法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软坚散结的方法逐步去消除肿块。良性肿块的治疗效果,是满意的。肿块的大小、多少、硬度都是实实在在的检验标准。恶性肿瘤,虽不能一举攻克,但是一些无法耐受手术和放疗、化疗的中晚期患者,通过治疗体质也可以得到改善,生命质量也可以得到提高。
  
  癫痫、多动症是令很多家长头痛的儿童多发病,李风山先生的儿子小时候就患有癫痫。在带着孩子去北京、上海、青岛、济南等地求医后,孩子的病症虽有好转却不能根治。李风山先生在剖析各地专家治病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健脑与息风并重,以中药缓慢却持久地息风,以西药辅助健脑的法则去治疗癫痫,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不仅治愈了孩子的顽疾,还让不少与孩子病症相似的儿童恢复了童年的欢乐。现在,李先生的儿子已届而立,早已娶妻生子,子承父业,在云南骨伤专科学校学医,相信他一定能成为合格的医生。治疗儿童的多动症与治疗癫痫同理。中医有因风而动,风息动止之说。癫痫患者之动,因风之力度不同,有大发作、小发作、一过性神智障碍之别,而多动症的患儿之动因风之力甚微,以致于脑电图上看不到异常。治疗上,癫痫病七分息风,三分健脑:多动症七分健脑,三分息风。徐徐图之,皆可见效。
  
  有李凤山先生这样以卫护生命美好为己任的千千万万个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一定会更加美好。
  
  出版,延续美好的人生
  
  从80年代初期从事文史工作,20多年来,经李凤山先生之手,共编辑出版了各种图书百余卷。按每卷20万字算,达1600万字,在地市出版单位,已经小具规模。
  
  出版物中,有史学、文学、医学类之分。
  
  史学类为老同志们撰写的回忆录、各界老人撰写的有关地方旧闻的文稿以及一些单位的史志文稿,所纪录的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一个断面的真实,而历史的真实,则是一代人向下一代人转达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最具价值的教科书。古人有以史为鉴之说,这些史料书籍就是让后人认识历史的一面面镜子。
  
  文学类的书籍,是各界人士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文稿。其中,以老同志们几十年里创作的诗词作品为多,约有20余卷。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事业成败,喜怒哀乐,行文或苍桑凝重,或朴实无华,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情真意切。后人读来,可以体味到他们成功之不易,创业之艰难。另外,还有不少文学青年的习作。编辑这类文稿,往往是学术观点的撞击。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手法,争来辩去,直至书成。书成之时,李风山先生和作者也在争辩中结成了朋友。
  
  医学类的书籍,是各地医学界的名人传记和名老中医的医案。采访传主的过程,是李凤山先生学习传主的医德、医术的过程,也是李凤山先生把传主的医术精华向后世留传的过程。
  
  诸多书稿的作者中,以老人为多,大约占了90%。这些老人宝贵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学修养、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编辑图书的李凤山先生,都是极为珍贵的滋补。李风山先生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诸多老人的美好人生也因为李风山先生的工作而得以延续。
  
  在同辈人中,李凤山先生是幸运的。
  
  他从事创作,在创作中发掘人性的美好,数十年以一贯之,风格不变,追求不变。他是成功的作家。
  
  他治病救人,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学习,全身心地卫护生命的美好,数十年以一贯之,初衷不变,进取不变。他是成功的医生。
  
  他编书存史,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延续人生的美好,数十年以一贯之,热忱不变,抱负不变。他是成功的编辑。
  
  一个人的一生中能在一个方面取得成绩已经不易,能在几个方面同时取得成功,尤其困难,李凤山先生却做到了。他把追求美好作为终生的目标,他的人生便因为追求美好的过程而丰富,而多彩,而成果卓著。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做完美女人品完美生活:时尚女人经

作者:颜妮

做完美女人,是女人一辈子的修行;过完美生活,女人一辈子的梦想。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做成功女人的12条修炼法则,教女…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