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李秀成曾劝曾国藩反清归顺太平天国?
时间:2012-05-10 20:36来源: 作者:月映长河 点击:
次
核心提示:当李秀成谈到了两个重大问题时,曾国藩突然恍然大悟,他认为已经洞察了李秀成的真实想法,几乎就在得出这个判断的同时,曾国藩也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此人必杀,就地解决! 1864年7月28日晚,李秀成坐在曾国荃为他特制的木质囚笼里,与坐在外面的曾
核心提示:当李秀成谈到了两个重大问题时,曾国藩突然恍然大悟,他认为已经洞察了李秀成的真实想法,几乎就在得出这个判断的同时,曾国藩也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此人必杀,就地解决!
1864年7月28日晚,李秀成坐在曾国荃为他特制的木质囚笼里,与坐在外面的曾国藩开始聊天,这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
两个生死敌人之间的“对话”是非常融洽的,也是深入的,李秀成有问必答,神情恭敬,对这次“审讯”非常配合,与面对曾国荃时完全判若两人,与赵烈文那次“谈话”比较起来,李秀成这次表现更佳。
这个老长毛是怎么了,咋就买俺大哥的账呢?
曾国荃想不明白。
曾国荃火候还差点,凭他的心机自然不可能领悟到这其中深不可测的微妙玄机。
李秀成之所以采取配合态度,一方面是因为曾国藩没有“刑讯逼供”,而是“推心置腹”;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曾国藩和李秀成两个人各有所需,他们都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否则这场较量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对话本身也就没有任何价值。
曾国荃的审讯只是一种发泄、一个过场,如果能够审得让李秀成心悦诚服,低头认输,俯首称臣,当然脸上有光,这说明自己不但有在军事上打败对方的实力,而且也有让对方折服的魅力,这种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征服欲曾国藩也有。
如果李秀成继续死不开口,像对付和耍弄曾国荃那样,曾国藩大不了就把他押送到朝廷去,让中央那些专业的法官去审,自己有一个“献俘”的名头也就知足了。但问题是李秀成身上有曾国藩想要的东西,他必须让李秀成乖乖地开口。
经过几个小时前的了解,李秀成与对待曾国荃和赵烈文截然不同的表现,让曾国藩已经明确了一点,那就是李秀成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对付这类人只能用软,不能用硬,只能用胡萝卜,绝不能用大棒。
这个人有着一颗强大的心,要征服他只能从心下手。曾国藩相信任何人的内心,不管如何强大,都会有一个最柔弱的地方,只要找到这个心之七寸,就一定能攻克心之堡垒。
他想起了赵烈文对他说的一句话:“伪忠王”(按:指李秀成,清方称天国官衔都在前面加一伪字,以表示官方并不认可)话语之中有求生的想法!(言次有乞活之意。引自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
这句话让曾国藩陷入了沉思,李秀成求生的动机是什么?
这里顺便说一句,对于李秀成是不是存在求生的动机,在我看过的众多的学术文章当中,这是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简单地认定有或者没有,都太武断了,其实很多事情都存在矛盾的两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一个极端。
李秀成身经百战,九死一生,自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作为一个杀害数以万计清军的太平军统帅,他也不可能幻想曾氏兄弟和朝廷能放他一条生路。
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会有欲望,而“活着”是人最基本也是最强大的欲望,这是人最核心的本能之一。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话糙,但理不糙。任何人最爱惜的始终都是自己的生命,所以古今中外的法律,都无一例外的把生命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而杀人偿命也成为诸多法系中不约而同的条款。
也许李秀成在驰骋战场的时候并没有惧怕过死亡,但这并不代表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当李秀成被猎户绑送清营,当他被曾国荃羞辱折磨,当他如同一只野兽一样被关在一个狭小的囚笼之中,当他看得见死亡脚步逼近的时候,对生命和自由的渴望不可能不掠过他坚强的心房。
可是李秀成毕竟不是一个头脑简单、想法单纯的愚蠢俗男,他对生存的渴望不可能只停留在留个脑袋吃饭这个层面之上,这背后应该还有更为重要的隐情。曾国藩一边继续不急不躁地交谈着,一边发挥他的“相人”绝技,仔细地观察李秀成的表情,体会他说话的语气,他要看破李秀成内心深处的秘密。
当李秀成谈到了两个重大问题时,曾国藩突然恍然大悟,他认为已经洞察了李秀成的真实想法,几乎就在得出这个判断的同时,曾国藩也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此人必杀,就地解决!
李秀成谈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太平军残部的归宿问题。他的大意是说,天国现在已经被你灭了,想要起死回生是不可能了,剩下来散在大江南北的太平军还有不少,最好呢是让他去招安,让这些人放下武器,解甲归田,这样一来呢可以成全中堂大人您的好生之德美名,二来呢也算是给这些人一条活路。
李秀成说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曾国藩的归宿问题。大意是说,中堂大人您武功盖世,天国不是您的对手,清妖不是天国的对手,所以清妖肯定不是您的对手。您是汉人,用不着给满人打工,干脆自己当老板,把那张龙椅搬过来自己坐了得了!
曾国藩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此人的确不可小觑!
这两招都非同寻常,这是一个不寻常的长毛,也是一个心机极深的对手。
你说要去招安,谁知道你是不是诈降,收集了人马再来折腾?想忽悠咱放你出去想东山再起?做梦去吧!再说这么多年打打杀杀都过来了,长毛主力都被剿平了,哪里还在乎再辛苦两年收拾残局?更何况只要杀了你这个现存的真正的“长毛一号”,剩下的那些长毛又何足为惧!
你还唯恐天下不乱,自己造反还嫌不够,现在还要挑拨我也来造反!天下被你们闹腾得还不够,老百姓被你们祸害得还不苦?再说我虽然现在手下有十来万人马,可朝廷已经扶持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用来防范我,要是真的造反恐怕前途不见得比你要好!
要是让他去招安余部,弄不好放虎归山再起兵祸,朝廷到时候肯定饶不了自己,再说想当皇帝也是提着脑袋的高风险买卖,这个家伙真是用心良苦啊!
曾国藩的内心开始升起一股凉意。
看来李秀成临死还想拉上一个垫背的,而且还不让朝廷清静!他没有想到李秀成的心机竟然如此之深,要是把他献到京师,跑到中央胡说八道,恐怕自己一定会被朝廷猜忌,到时候被逼得恐怕不反都不行啊!
此人是个祸害。
欲杀李秀成而后快的曾国藩,内心虽然波涛汹涌,可是脸上表情却丝毫未变。
传说中的“喜怒不形于色”的确是门比较难练的绝技,见诸史料的练成之人凤毛麟角,这也是一门非常管用的绝技,饶是李秀成如此精明的人都没有窥探到曾国藩真实的想法。
面无表情的曾国藩继续在急剧地思索,既然不能献俘去京师,那就只能在这里杀了他,可是这来一样如何向朝廷交差,万一朝廷下旨前来要人怎么办?
办法还是有的,取供。
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只要有了李秀成的口供,就能在这里杀了他,就能向朝廷交差。可问题是李秀成会愿意给出口供吗?他能乖乖地给出自己想要的那种口供吗?
该出刀了。
那把看不见刀锋的利刃,是时候长锋出鞘显示它无与伦比的威力了!
目标直指李秀成心之最柔弱处。
在谈话中曾国藩明显感受到了李秀成的怨气,他对洪秀全无能的不屑,对洪秀全重用洪氏家族成员的不满,对太平天国内政紊乱的失望。这个有勇有谋的统帅,自从陈玉成被擒杀之后,他就一柱擎天支撑着太平天国的危局,四处征战,攻城略地,开疆拓土,使洪秀全的天国梦又延续了好几年,但洪秀全却连一个军师都舍不得封给李秀成,反而多方猜忌,怎么能叫人不寒心!
自古英雄惜英雄,英雄难逢是知己。谁能理解自己的苦衷,谁能赏识自己的才华?李秀成并不认为天京的陷落是自己的无能,也不是自己的悲哀,真正的悲哀是没有遇到真正的伯乐,没有一片能够让自己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不管他多么自信,这就是人性中难以克服的弱点。李秀成这个孤独英雄的内心深处,需要一个同样称得上是英雄的人物来对他进行肯定和欣赏!
让一个人感受到别人对自己发自内心的真诚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重量级的认同不是“你真棒”这种公式般的吹牛拍马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的是敏锐的洞察力和穿透力。
以天下之至柔,方能驾驭天下之至刚!
对人性和人心的强劲而犀利的穿透,是击穿那颗既很坚强又很柔弱心脏的唯一武器。
曾国藩的语气开始变得柔和,他的态度开始变得诚恳,他的目光开始变得真诚,他就像一个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那样开始与眼前这个顶级囚犯进行新一轮的对话。
在第二阶段的谈话中,曾国藩除了表示对李秀成的欣赏和佩服之外,还暗示说考虑上奏朝廷让他出去招安太平军的几十万残余部队。
字字句句,直击其心,李秀成开始迷离,开始感叹。
坐在自己眼前的这个敌人,是传说中的“曾剃头”吗?是将士们恨不得生啖其肉的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湘军魔头吗?如果不是各为其主,也许我们会成为知己。
李秀成在强烈的共鸣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这种朋友间促膝谈心的感觉让他非常惬意,也激发了他的谈吐欲和倾诉欲。
这种满足在洪秀全那儿也曾有过,一次是册封忠王,一次是赐名秀成,可惜后来不再有过。
眼见戏已经演得差不多了,曾国藩便见好就收,他及时中止了他与李秀成的第一次谈话。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