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苏东坡的心中偶像
时间:2012-11-20 18:30来源: 作者:老叶 点击:
次
《宋史》卷三三八写道:程氏(苏东坡之母)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东汉范滂究为何人?竟能使苏东坡母子如此动心感慨? 汉桓帝是一个比较英明的皇帝,范滂有幸生于斯世。青年时代的
《宋史》卷三三八写道:“程氏(苏东坡之母)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东汉范滂究为何人?竟能使苏东坡母子如此动心感慨?
汉桓帝是一个比较英明的皇帝,范滂有幸生于斯世。青年时代的范滂因为品行清正,被州里推举为孝廉、光禄四行,从此步入仕途。他虽然官资不深,但清正的名声却很大。《后汉书》说:“时冀州饥荒,盗贼蜂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按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赃污,望风解印绶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范滂清正威名的震摄作用,那些贪官污吏听说他要来按察,有些竟不声不响地弃官而去。(范滂名清行正,可不像我们现在的一些“钦差”,下车伊始,装模作样,雷声大,雨滴小,点酒不沾,过不多久便同流合污,接着便满载而归。)
范滂生而与官场邪恶贪腐势力势不两立。他在太尉黄琼府上为官时,曾举报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的贪腐不法行径。尚书省的官员责备他举报过多,怀疑他挟私报复。范滂掷地有声地回答说:“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他知道当时的贪腐邪恶势力很强大,虽然皇帝英明,但终究正不敌邪,于是断然辞官而去。
若他从此再不为官也便罢了,偏偏后来经不住太守宗资的一再举荐、邀请,又出来做功曹,还被宗资委以重任,负责处理本州的行政事务。《后汉书》说:“滂在职,严整忌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他是一个忌恶如仇的人,他运用自己的权力,在管辖范围内驱逐贪腐邪恶之徒,提拔被压抑埋没的清正廉洁之士。有人偷偷在太守宗资面前举荐了他的外甥李颂,而李颂恰恰是一个品行低劣为乡人所不耻的无赖。他得知李颂被宗资任命为府吏后,气愤非常,坚决要求斥逐外甥李颂。
由于他一贯坚决与官场腐恶势力作对,从而招致腐恶势力对他的极端仇视。这些家伙经周密谋划,必欲置范滂于死地而后快!“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他们诬蔑范滂结党营私,诬称范滂及其周围的人为“范党”,并悍然将所谓“范党”的人一个个逮捕下狱,企图问成死罪。然而,汉桓帝毕竟是一个英明之主,他委派中常侍王甫去调查此案。在审问范滂时王甫说:“卿更相拔举,迭为唇齿,有不合者,则见排斥,其意如何?”范滂仰天慷慨陈词说:“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之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开释桎梏。范滂的凛然大义感动了王甫,他被宣告无罪获释。。
至汉灵帝刘宏即位后的建宁二年,皇帝昏聩,政治气候急转直下。“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汉灵帝受朝中腐恶势力的左右,下诏诛戮党人,火速逮捕范滂等。执行逮捕令的督邮吴导是一个良心未泯的人,他到达范滂居住地的县衙,将自己的房门紧闭,抱着皇帝的诏书,伏案大哭。范滂得知此事后,就径直到县监狱去,他不愿吴导因此为难。县令郭揖也是一个正直好官,他深知范滂凶多吉少,力劝范滂与自己一起逃走(由此而知古人重于义而轻于利,而今人则反之。)而范滂却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范滂说得明白,他不愿连累他人,更不愿自己的老母因受牵连而流离失所。只有自己死了,一切才会了结。他的母亲来与他诀别,并没有痛哭流涕,而是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他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要他在面对死亡时看得更开些:一个人既有了美好的名声,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美名与长寿哪能都得到呢?
当范滂开始与官场强大的腐恶势力作对时,他并非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是真理与正义的力量在支配他的一切行为。我们再看看近代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有多少革命志士、热血青年岂不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此去不复返,慷慨悲壮携剑行!然而令人备感困惑的是:当代人怎么了?为何在正义之举与利害关系的生死抉择中,竟然总是选取后者!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