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巩子:从袁崇焕之死说开去

时间:2011-12-06 23:36来源:汉中市文联 作者:巩子 点击:
一生事业如梦中,半世英明终成空。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首荡气回肠、慷慨苍凉的七绝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的绝命诗。吟完这首诗,他就被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不能不令人唏嘘感叹。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袁崇焕之死是崇祯帝朱由检一手造

  “一生事业如梦中,半世英明终成空。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首荡气回肠、慷慨苍凉的七绝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的绝命诗。吟完这首诗,他就被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不能不令人唏嘘感叹。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袁崇焕之死是崇祯帝朱由检一手造成的。《明史》上说,皇太极套用《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故意让大明内务府的两个太监偷听到“袁崇焕暗中与清军议和”的军事机密,又假装防守松懈故意放他们回去通风报信,崇祯帝朱由检听到风声后将信将疑。随后朝中不少大臣都上书弹劾袁崇焕,指责他卖主求荣,暗中与清军勾结,欺君误国、罪不容诛。迫于朝野内外的舆论压力,崇祯帝不得不将袁崇焕下狱问罪,8个月后将其处以极刑。
  
  回过头来看看崇祯帝朱由检,他就真的是一个昏眛、幼稚的皇上吗?朱由检即皇帝位时年轻17岁,当此时,大明王朝历经风雨,内忧外患不绝:北面有努尔哈赤的清军蚕食东北边境,南面有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陕北农民起义军割据称雄。大明王朝传国至明神宗朱诩君、明熹宗朱由校时,已是千疮百孔、满目苍夷,朝廷上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已经严重腐蚀着大明王朝的肌体,臣强主弱、国衰民贫。明熹宗龙御归天时,朱由检还只是南京城的信王。少不更事的他,对朝廷利弊多有知之,所以即位不久就果断采取措施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此同时,崇祯帝为以身殉国、以死抗争的忠臣平反昭雪,并推出若干新政措施,一时间朝廷上下拍手称快。崇祯帝的雄心壮志和杰出才干,使得朝中人人归心,新王朝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这与后来清圣祖康熙14岁除鳌拜相比,简直难分伯仲,仅此一例,崇祯帝就绝不是等闲之辈。
  
  崇祯帝对于国防和军事要务也励精图治。他经过查访,大胆提拔袁崇焕和杨嗣昌等年轻将领统兵御敌。袁崇焕负责东北边境的战事,杨嗣昌负责清剿陕北流寇,群臣一心其力断金,一时间南北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屡屡获胜。玛瑙山一战杨嗣昌将张献忠、李自成打的落荒而逃,宁远一战袁崇焕击毙了清军首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死前含恨对他的儿子说:“袁崇焕有将帅之才,实是清军的一大劲敌。只要袁崇焕坚守东北边境,清军问鼎中原的计划就难以实现。”皇太极登基后,牢记父亲遗言,自知战场上厮杀不是袁崇焕的对手,皇太极苦思冥想良久才定下了如上所述阴损、歹毒的计策,达到了自己的险恶用心。
  
  崇祯帝将袁崇焕兵权收缴,囚系狱中达两个多月,这期间君臣二人的内心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朝中大臣明显分为两派,为袁崇焕鸣冤叫屈者有之,呼袁崇焕为逆臣贼子的也不在少数。崇祯帝心中十分清楚,他知道袁崇焕不会背明降清的,皇太极的雕虫小技也不至于他对袁崇焕痛下杀心。刑部负责彻查袁崇焕“谋反”事宜的官员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袁崇焕“谋逆”的证据,看来所谓的“议和”、“悖逆”只不过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而已,按理应将袁崇焕无罪释放。但是这个时候,作为皇帝的朱由检是不好主动向臣子低头认错的。虽然当初是他下旨将袁崇焕撤职查办的,但贵为一国至尊、驾驭天下的皇上,如果叫他放弃万盛至尊向臣子示弱,那不是彰显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吗?如此以来,天子威严何在?君臣主仆礼制何在?再者,治乱世当用重典,威震官民、明正杀伐才是治世良方,如若政令出尔反尔、朝令夕改,岂不是国家的公信力要大打折扣吗?其次,无缘无故的将袁崇焕削职查办,又灰头灰脸的将他官复原职,只怕不惟袁崇焕本人不服,连天下臣民士子也恐怕有所怨言。所以,皇上是不能主动认错的,朱由检在等待袁崇焕向他请罪,给他一个面子、一个台阶,好让他顺水推舟。但是,他太不了解他这个臣子的个性和脾气了。
  
  此时的袁崇焕还在狱中待罪伏法,尽管不少门生故交给他写信、托人捎话让他主动向皇上认个错,皇上也不想查办他,只是碍于脸面不好收回自己的成命,只要他低头,皇上肯定会对他宽大处理,毕竟辽东边境还得倚仗他护国安民。而袁崇焕呢,此时却跟皇上较上真、斗上气了,在他给来,他没有错,是皇上听信流言蜚语才对他如此不公,皇帝对大臣如此猜忌怎能够让将士死心塌地的为国尽忠呢?因此,皇上如果不给他个说法,不昭告天下还原他的清白,让他三军统帅颜面何在,今后如何带兵打仗呢?他是铁了心要维护自己的气节、爱惜自己的名誉,头可断,但罪断不可认。
  
  君臣二人就这么你盼我主动、我盼你主动的彼此消耗着,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空前艰苦的持久战,两个人的心里都在翻江倒海,煎熬着自己也折磨着对方。崇祯帝不愿意轻率的处置袁崇焕,而袁崇焕也强烈期望回到战场上建功立业,他们虽心照不宣,却都寸步不让。就这么前前后后“冷战”了8个月,朝野内外都在拭目以待这场荒诞剧如何收场。
  
  最终,崇祯帝最先撑不住了,再这么优柔寡断、心慈手软下去,叫他以后如何君临天下、震摄官民?于是乎,虽然怜香惜玉,却也不得不忍痛割爱,袁崇焕成为了皇上杀一儆百的替罪羊,崇祯帝要让天下人都看到,谁敢这么肆无忌惮的跟皇权作对,这就是下场。
  
  事情的结局远不如此。袁崇焕一死,奸臣贼子弹冠相庆,忠义之士无不义愤填膺。许多人感叹道:“他日三边如有警,更有何人统雄兵?国门大开,自毁万里长城。”军中主帅一倒,军心大乱、士气低落,自此辽东战事每况愈下、节节吃紧,大明已无得力将帅能够胜任边关守城要务。而在四川全力围剿“流贼”的杨嗣昌,因疏忽大意被农民军偷袭攻占洛阳、襄阳,福王、襄王遇害,战事一时失利,自知罪孽深重,又因袁崇焕之死产生物伤其类、兔死狐悲之念,悲愤交集,又因重疾未愈,心情郁闷,不久死于军中。从此,北面的清军、南面的农民军再无后顾之忧,大明国势一落千丈、日薄西山。不几年,李自成农民军占领西安,而后仅40多天就挥师北上一举攻破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杀殉国。大顺政权建立仅仅一个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并与清军合并一处夹击农民军,山海关首战失利,农民军退回陕西,而后转战湖北等省,在清军和各地反动武装的穷追猛打下,农民军起义的烽火被扑灭。1644年,少年天子福林在北京即皇帝位,年号顺治,是为清世祖。
  
  《明史》和许多野史杂闻中,都认为崇祯帝朱由检精明强干、励精图治,是一位有为自主,而非亡国之君。而对于袁崇焕这样功高招忌、忠而见诛的悲剧英雄,我们更多的是感叹历史的无情。在皇权与将权发生矛盾时,皇上要弃车保帅,审时度势、从容进退者才能全身避祸。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做意气之争,通权达变者才能上合天意、下顺人心。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鉴往事之兴衰,知当今之得失,愿这样的悲剧再也不要重演。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古瓷谜云:古玩圈里的阴谋与真相

作者:笑谈天涯

古玩鉴定专业科班出身的秦明,接到恩师钱立行的电话,邀请他参加国内首次发现的柴窑青釉碟的鉴定。然而,就在秦明兴奋…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