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蜀汉末代皇帝刘禅其实有大智慧

时间:2012-12-04 19:42来源: 作者:东湖少主 点击:
戏演到这个份上,按说也应该结束了,可偏偏后来刘禅起身更衣,蜀臣郤正就悄悄跟到了厢下,对刘禅说“主公怎么能说不思蜀呢?如果再问的时候,主公就说先人坟墓在蜀地,无日不思。说不定晋公就会放你回去的”。刘禅一听有理,就将郤正的话默默记下,重新入席的

  刘禅是三国时期蜀国后主,是刘备的儿子。
  
  当初,先帝刘备起于乱世,靠着多年的苦心经营,东讨西伐,才占据了西南偏远一隅,建立起蜀汉政权,并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而在刘备死后仅仅数十年,由后主刘禅领导的蜀国就被魏国吞并,继之灭吴,华夏重新归于一统。
  
  按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其实就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后世史官却总是将蜀国灭亡的罪责归咎于刘禅一人,尤其一部《三国演义》,更是将这个敦厚皇帝描绘成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大草包”、“糊涂蛋”,因而民间也就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说法,并广为流传,成为笑柄。而对同样是亡国之君的吴、魏两国后主,却是不置可否,少有贬低。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我想主要还是基于当时“尊刘抑曹”的传统思想在作祟。因为当时,大汉天下已有四百余年基业,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一直都是以奉刘氏宗亲为正统的。然而,那个写《三国志》的陈寿先生却偏偏是以曹魏政权为正统的。始终搞不明白,这个蜀汉的旧臣,又是谯周的学生,为什么总是有意识地偏重于此。尽管两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在陈寿的笔下,却无一不是以贬低后主刘禅为目的。浓墨重彩之下或许就是,别人均可灭亡,唯独刘姓之君不能失败。
  
  问题在于,历史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国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需要统一的时期。
  
  统一,既符合天道,也顺应民意。恰好,刘禅先生正是处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加上这个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守成之君,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并不具备其父那样的雄才大略。而事实是,民间却偏偏常有“虎父无犬子”的说法,老子英雄,想必儿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民众对于刘禅先生的期望值定然也是非常高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之下,刘禅先生也就相形见拙了。这种巨大的反差,造成了人们对刘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其实,这种看法只是代表了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反思。
  
  客观的讲,在刘禅统治下的蜀国,无论如何也都是说得过去的。如果说一定要追究责任的话,那么刘备先生应该首当其冲。要知道,刘禅继位之时,也正是刘备败走白帝城之初,由于与吴军作战失败,国内已是元气大伤。刘禅受命于危难之中,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乱摊子”。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纵使刘禅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重振蜀国。
  
  显而易见,另一个主要责任人则是被后人奉之为神明的诸葛亮。
  
  刘备死后,蜀国本就羸弱,国家需要稳定,更需要与民生息。但此时的诸葛亮却为了报先帝之恩,成就千古英名,不顾客观实际,穷兵黩武,一意北伐。六出祁山,不仅生灵涂炭,也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综合国力。再加上诸葛亮事必躬亲,求全责备,不重视选拔后备干部,最终导致蜀国后继乏人。如此的客观条件,即便诸葛亮在的时候也只是惨淡经营,勉强维持局面。何况诸葛亮一死,单靠几个旧臣就能挽回败局?
  
  事实就是,自诸葛亮死后,蜀国更加显示出了它的极端脆弱和不堪一击。与其说刘备死时是一个“乱摊子”,那么到诸葛亮死后,蜀国也就变成一个“空壳子”了。即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蜀国国内也没有发生大的变故,不似吴、魏两国,内乱频仍,君主移位。站在如此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出,刘禅这个尽管没有多少作为的皇帝,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昏庸不堪。相反,刘禅或许还是有些智慧的,只不过环境使然,才让其背上了亡国之君的“黑锅”。
  
  说刘禅有智慧,并不是说他有多少力挽狂澜的本事。
  
  他的智慧在于懂天时、顺民意,不暴虐于民,不逆历史潮流。仅仅就是因为三国之中,刘禅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主动投降的皇帝,才为后人留下了软弱无能的把柄和笑谈。刘禅的儿子刘谌显然是不情愿投降的,理由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祖宗基业绝不能拱手于人。眼看大势已去,刘谌哭得是死去活来,百般劝谏阻挠。或许在刘谌眼中,蜀国只不过是他刘家积攒的祖产而已,老百姓死活并不重要。面对儿子的痛哭流涕,刘禅则叱之曰:“汝小儿岂识天时也”,最终义无返顾的下令请降。
  
  一句“天时”,其实才真正表达了刘禅的内心思想和智慧。
  
  刘谌先生倒是死得很壮烈,先是杀妻弑子,最后引颈自尽,光辉形象永远载入了史册。而刘禅,正是这一纸降书,尽管挽救了不知多少蜀国的军民人等免遭生灵涂炭,却也留下了“崽卖爷田不心疼”的千古骂名。
  
  如果单是这一点,还不足以体现出刘禅的仁厚与智慧。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是很少有善终的。而刘禅不仅保全了国民,也保全了自己。
  
  蜀国灭亡后,刘禅被带到了洛阳,权倾朝野的司马昭上奏魏主曹奂封刘禅为“安乐公”,并赐住宅、奴仆、月俸。尽管如此,刘禅先生还是有些提心吊胆,真怕哪一天让司马昭起了疑心,要了性命。考虑再三,这个亡国之君只能厚着脸皮,打起精神到司马昭府上拜谢,一来是主动示好,二来也能探探口风,于是司马昭设宴款待。席间,先是演奏了魏国的音乐,蜀国的官员都表现出悲伤的样子,唯独刘禅面带笑容。后来司马昭又让乐队演奏蜀国的音乐,听到本国乐起,蜀国官员纷纷为之垂泪,后主却依旧是喜笑自若,并无半点感伤。当然,这正是司马昭愿意看到的一幕。但这时的司马昭还不能完全判断刘禅的内心想法,于是就装模作样地问刘禅“先生想不想蜀国啊”,刘禅连忙说道:“此间乐,不思蜀”。
  
  戏演到这个份上,按说也应该结束了,可偏偏后来刘禅起身更衣,蜀臣郤正就悄悄跟到了厢下,对刘禅说“主公怎么能说不思蜀呢?如果再问的时候,主公就说先人坟墓在蜀地,无日不思。说不定晋公就会放你回去的”。刘禅一听有理,就将郤正的话默默记下,重新入席的时候,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就按照郤正的交代又重复了一遍。司马昭说:这好像是郤正说的话啊!刘禅故作吃惊状:“就是郤正教我这么说的啊!”此言一出,憨态毕露,众官员是纷纷捧腹,大笑不止。司马昭因此大喜,认为刘禅诚实,从此再不怀疑。
  
  这就是刘禅,难得糊涂,抱朴守拙,对别人的讥笑嘲弄一概不理,而且装的自然、可爱、逼真,完全是一副百毒不侵、装疯卖傻的摸样。因为他清醒的知道,只有自己更像个无情的“傻瓜蛋”,自己也才能更加安全。
  
  试想如此的心机,如果没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大智慧又怎么能做得到呢!
  
  2012年2月3日写
  
  2012年12月3日再改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其实没那么糟:那些和抑郁相处的日子

作者:彭瑶

讲述的是一个80后女孩从无奈、迷失的内心挣扎到成为正能量的化身的探索过程。现实很强悍,内心强大才是王道。在这个转…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