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七国之乱”的反贼刘濞很受吴国人爱戴
时间:2013-05-05 22:13来源: 作者:王国忠 点击:
次
虽说吴王刘濞兵败身死,但他不仅对东南吴国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整个西汉的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经济方面就主要得益于吴国的铸钱、煮盐及冶铁这三大支柱产业的支持。西汉常年对匈奴用兵,国家正是有了这些官营的收入,
提起刘濞,显然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就不会无缘无故的出名。刘濞之所以出了名,完全因为他在自个的人生中干的一件事——反叛。在古代,干了这事儿的人最终有两个结果:当了皇帝;掉了脑袋。不过,通常后者居多。但不论结果成功与否,敢干这事的人一般都有幸在史书中专门记上一笔,这样自然也就迅速走红,为后世所熟知了。
汉景帝时期,准确地讲是公元前154年,牛人及猛人于一身的吴王刘濞纠合楚、赵等大大小小共计七个封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公然起兵反叛。此时,西汉正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刘濞挑了这个时候跟中央干仗,足见他的非凡胆识。但胆识归胆识,毕竟胳膊整不过大腿,仅仅起兵仨月,七国的人马就被打得溃不成军。刘濞自个也断送掉了身家性命,这次军事行动就以失败而告终。朝廷当然将这档子事儿定性为叛乱,后来就史称“七国之乱”,一直沿用至今。既然是被官方认证为反叛,刘濞自然就成了反贼,而且还是带头大哥。
但是,在当时西汉吴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眼中,吴王刘濞却是很合格的吴国领导人,甚至深受爱戴。要致富,先修路。刘濞凿通了邗沟的支流,促进了铸钱、煮盐及造船业的深入发展,为吴国人创造了巨额财富。同时,工业和运输业的大力发展,还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漆器、竹器、纺织等等手工业的兴起,吴国顿时百业兴旺。在刘濞的决策和领导下,整个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因而,刘濞是“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前汉纪·景孝第九》)。而且,刘濞让老百姓都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胜利果实,他下令吴国广大农民减免农业税,这比现在的政策整整早了两千年。不仅如此,由于钱多的实在没地花了,刘濞就掏钱来免除中央派发的劳役任务。逢年过节,刘濞还向文化人这类知识分子发放红包,连家庭贫困点儿的“低保户”也能吃到救济,专门向他们发放困难补助。刘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四十余年间把吴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经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他的都城广陵绝对是当时全国名副其实的大都市。
可见,吴王刘濞绝非等闲之辈。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儿,能当上吴王,不仅仅因为是“皇二代”。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亲征淮南王英布。当时,刘濞还是个半大小子,但这次征讨的大军中就有他的身影。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立了战功。英布叛乱平定,刘濞立即被封为吴王,掌管三郡五十三城,统治了东南半壁江山。等到正式册封仪式之时,原本就疑心颇重的刘邦开始后悔了,他觉得刘濞有反相,将来可能会造反。但诏书已下,君无戏言,只得在册封会上当着大伙儿的面警号刘濞:“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史记·吴王濞列传》)刘濞一听这话,吓得赶忙跪拜于地,连说不敢,以表决心。
凭空受到猜忌,这事儿刘濞指定深深记恨在了心里。刘邦时期,刘濞也确实臣服于中央,叔侄和谐,大家相安无事。但是,既已结下了梁子,谁也保不齐哪天不会出大事。继刘邦之后接掌大汉江山的汉文帝、汉景帝期间,同吴王刘濞的矛盾愈演愈烈,关系急剧恶化。汉景帝的削藩政策,更是将事态推向了白热化,刘濞只好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
虽说吴王刘濞兵败身死,但他不仅对东南吴国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整个西汉的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经济方面就主要得益于吴国的铸钱、煮盐及冶铁这三大支柱产业的支持。西汉常年对匈奴用兵,国家正是有了这些官营的收入,才得以供养巨额的军费开支和补充战争带来的消耗。
实际上,长期以来,扬州包括东南地区民间的百姓一直尊奉刘濞为财神,他的大王庙就是财神庙。大文豪苏东坡曾专门赋诗“老濞宫粧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来赞美刘濞的功绩和当地群众对他的怀念之情。吴国正是在刘濞的亲自治理下实现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让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所以人们才会这样敬仰和供奉他。这不单纯是迷信,想想看,扬州的人民群众怎么不供奉刘邦或者文景二帝呢?所以说,不能因为刘濞最终发动叛乱,成了反贼,就抹杀了他曾经的功绩。而在当时吴国百姓的心中,在当地后世人们的心中,至少刘濞称得上是一个好吴王。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