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孔子为何要去周游列国

时间:2015-01-07 08:23来源: 作者:吴闲云 点击:
孔子差不多五十岁左右才开始有了官运,步入鲁国政坛。 五十一岁为中都宰(鲁国中都地方官),治理一年,卓有政绩。 五十二岁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这个“摄”字,就跟“摄政王”的摄一个意思。表示他做的都是丞相的事。基本上也就相当于丞相了。

孔子差不多五十岁左右才开始有了官运,步入鲁国政坛。

五十一岁为中都宰(鲁国中都地方官),治理一年,卓有政绩。

五十二岁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这个“摄”字,就跟“摄政王”的摄一个意思。表示他做的都是丞相的事。基本上也就相当于丞相了。

孔子也确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再者鲁定公光杆司令一个,也很需要人才帮他,所以孔子的官运升的很快。

当孔子“摄相事”之后,觉得“三桓”的势力过大,国君没有实权,所以,他也和以前的鲁昭公、阳虎等人一样,想铲除掉“三桓”的势力。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堕三都”事件。

周朝的时候,各级诸侯贵族们的城墙,都是有尺寸的,大概是不得超过18尺,主要是为了防范造反。

鲁国的“三桓”,这三家大贵族,各自都把自家的城堡加高到远远超过规定的尺寸,就像三个独立的小国一样。所以,孔子建议鲁定公开展“隳三都”行动。

隳,就是毁的意思。先把三桓家里多出18尺的部分推掉,以后再把他们毁掉。因为孔子不想和他们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

季氏的都城是费邑,费邑的邑宰是公山不狃,这个人也想和以前的阳虎一样,操纵季氏摆布鲁定公。季氏非常苦恼,就去询问孔子。

孔子对季氏说,因为大家都不遵守过去的礼制,所以才多出了这些个小人,要制服他们,那还得按礼制来,不如推毁掉城墙,撤除掉武装,使邑宰失去作乱的依凭,这样,上下相安,才可以长久。

季氏就来找叔孙氏、孟氏,“三桓”聚在一起商量,认为孔子说的没错,我们的确应该遵守礼制,应该按照规定,把我们自家的都城毁掉!——只有这样才能够削弱那些尾大不掉的三家邑宰。

于是,叔孙氏带头,率先推掉了自家的城墙。

接着,季氏也紧跟其后,准备推掉自家的城墙。

但是邑宰公山不狃不答应了,他公然起兵造反,带着私家兵攻打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氏等人吓得东躲西藏,大司寇孔子率兵与公山不狃展开一番激战之后,终于打跑了公山不狃。

此后,公山不狃逃亡到了齐国,又辗转来到吴国,做了吴王夫差手下的一名臣子。

孔子打跑了公山不狃后,季氏的城墙也被推毁了。“三都”毁了两都,只剩下孟氏一都了。

孟氏说什么都不愿把自家的都城毁掉。事情进入到僵持阶段。

这时,季氏、叔孙氏也不再继续支持孔子了,因为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们只是想削弱自家邑宰的力量,而不是他们自己。

孔子去请示鲁定公,鲁定公很忙,整天忙于酒色,不问政事,这其实只是个不想见孔子的托词。大有“你行你上”之意。

孔子去找季氏,季氏也闭门不见。

孔子想强行拆除孟氏的城墙,齐国的军队就已经开到了鲁国的边界上。他们正等着孔子把第三家相国的城墙一推倒,就乘机攻打鲁国。

孔子左右为难,只好作罢。

历史上最早的强拆事件:“隳三都”,宣告失败。孔子最终没有拆掉“三桓”,却拆掉了自己的仕途。

孔子的弟子们劝他辞职,一走了之算了。

但孔子还在心存幻想,再等等看,马上就是郊祭的日子了,如果国君仍能按“礼”把祭肉分给大夫,那么他还可以留下来。

结果,郊祭这天,本该由鲁定公来分祭肉,鲁定公说我身体不舒服,去不了,委托下属季氏代理。季氏也如此,委托他的一个家臣来代理。

那个家臣说,我不怕得罪人,他就代替君王为鲁国的各位大夫们分祭肉,一人一份,唯独没有分给孔子。

这个祭肉,不仅仅只是食物肉,而是代表着身份、地位。

不分给你祭肉,就说明已经没把你当做这个圈子里的人了。

孔子失望之极,万般无奈之下,也和以前的鲁昭公、阳虎一样,伤心的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这三个人都想打三桓的主意,最后都把自己逼走了。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本身没错,但如果要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的话,其难度可想而知。

孔子离开了鲁国之后,漂泊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多年。对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来说,这真是一种不幸。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照亮成长之路的故事:经典成长故事

作者:涂滢

一书编选了中外经典成长故事,每篇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会了青少年怎样面对困难、面对人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让…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