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对话杨葵:要做到心“净”必须有所不为

时间:2012-03-05 22:46来源: 作者:魏海伶 点击:
你可能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读过他做出来的书:《长恨歌》、《威尼斯日记》、《先锋戏剧档案》、《哈佛女孩刘亦婷》他是这些书的编辑,所谓做嫁衣的,但偶尔自己也穿嫁衣,这次出版的就是近年来的两本散文集《东榔头》、《西棒槌》,一本写老北京的生

  你可能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读过他做出来的书:《长恨歌》、《威尼斯日记》、《先锋戏剧档案》、《哈佛女孩刘亦婷》……他是这些书的编辑,所谓“做嫁衣的”,但偶尔自己也穿“嫁衣”,这次出版的就是近年来的两本散文集——《东榔头》、《西棒槌》,一本写老北京的生活琐事,所谓“生活不就是这样么”,一本写他这些年的读书随笔,开篇即摆明立场,“闲读书,读闲书”。书中收录的都是千把字的短文,读起来容易得很,像个老友在身边絮叨,亲切、柔和、没负担。
  
  其实,“杨葵”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即使没听说过他的人也一定看过他的编辑作品:《长恨歌》、《先锋戏剧档案》、《二三事》,再不济,还有当年名动中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
  
  “书人”杨葵的净与静
  
  第一次知道杨葵,是在《读库》上看他的《我和我的作者们》,“先后与几百名作者有不同程度的往来,其中有名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在我这里,都一样的身份——作者”、“书出来要是错误太多,大道理不说,光作者这里就交待不过去”……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有血有肉的编辑。
  
  后来,是在柴静的博客上看到她写“老颓”(杨葵),写到一个女生这样评价他的文字:不像您这个年龄能写出来的,真静。
  
  再后来就是看到《东榔头》、《西棒槌》出版,兴致勃勃地订书、准备资料、罗列提纲……于是看到老六对他的评价也是“净”,于是知道了他在作协院里长大,在中国的出版圈是出了名的“眼毒”,经他手所做的书几乎没有赔过钱……后来他从作家出版社辞职时,好多人惋惜不已。
  
  两本新书的世俗烟火味儿
  
  前几天《东榔头》被豆瓣归在新书推荐的“虚构类”里,果然过了几天就改回来——本来么,“一到外地,吃喝兴致会大增”、“夜里回家,一路看到好几拨儿烧纸的”……再接地气不过的烟火生活。看他的文字也像个老友在身边絮叨,亲切、柔和、没负担。一如他自己喜欢阅读的一类文字。
  
  他自己也说:“我的书就是茶余饭后的闲散东西”,也是因为这个,两本书选了“被大家遗忘的”小32开开本,“拿起来舒服,带起来也方便。我觉得书跟人之间是有一种亲密关系的。书做大之后就会变重,你需要正襟危坐地坐在那里读,而我的书就是茶余饭后的闲散东西,什么样的文字配什么样的形式。”
  
  “前几十年就做了两件事儿,过日子,阅读。做这两件事又有个共同特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他的新书也因此得名。《东榔头》和《西棒槌》,一本写老北京的生活琐事,所谓“生活不就是这样么”,一本写他这些年的读书随笔,开篇即摆明立场,“闲读书,读闲书”。《东榔头》的序中杨葵这样写到:“生活不就是这样么,乱七八糟,混乱不堪,这也许正是所谓生活的真相。如果你介意,它就是烦恼;如果不介意,它就是沸腾的生活,海潮一般,浪涛相继,生生不息。”这些文章成文时间跨越较长,最后虽未按时间顺序排列,但细心的读者也许能读出——其间,作者正好经历了从介意到不介意的过程。
  
  离世已远,却了然在心
  
  对于编辑与作者这两个身份,杨葵还是更喜欢前者一些,但自他离开作家出版社后,编辑的工作也变成业余爱好,而不是一份职业了。曾有人问为什么,他说,各种因缘吧,现在有更快乐的事情去忙活,所以就把这个事情放在二线了。
  
  听说他现在跟人聊天,说得较多的是他的玉、筷子架、学的古琴。但还是有人这样说:“有人觉得他是闲人,离世已远。但看了他的书,就知道他什么都看在眼里,只不过含而不堕。”
  
  淡出后再谈论起出版业,杨葵的观点是乐观的:貌似不那么自由,但是还能有好书出版,总有优秀的编辑和作者出现。变化的是数量的变化,但最本质的还是“在中国做出版”这回事。佛教讲“无常”,表面的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话杨葵
  
  要做到心“净”必须有所不为
  
  《东亚周刊》:有人看了您的新作后说您“把无趣的日子过得生机盎然”,您是如何把日子过成段子的?很多人在评论您时都用到了“静、净”两个字,在纷乱、繁杂的生活里您是如何获得这样的心态的?
  
  杨葵:人生即苦,确实“无趣”。假如真有这样的人生观,“把无趣的日子过得生机盎然”也就顺理成章。因为,毕竟还得过下去啊。人人都喊口号要发菩提心,可真做起来多难啊。但是,反过来说,不发菩提心,心里更不舒坦,更没头苍蝇似的,自己都厌恶不已。所以不如还是发菩提心吧。
  
  静和净,两个词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净”,心“净”。我差得太远了,我的心净很表面,很肤浅。真正的心净,是泰山崩于前不变色,直至没有净污之别。我还被人读出“静、净”来,可见不是真“净”。因为自己在这条道路上努力过,所以可以说点个人的体会——必须要有所不为。现代社会纷乱杂扰,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要忙乎的事太多太滥,很难专注,当然难净。有所不看,有所不闻……才能慢慢“心净”起来。不过这是个漫长的修行之路,不是随便说说这么简单。
  
  《东亚周刊》:您的新书从九十几万字的稿子中最终只选取了二十几万字,是按照什么标准取舍的?
  
  杨葵:第一,时效性太强的文章不选,比如世界杯、欧洲杯等赛事时我曾写过不少球评,那些文章我挺喜欢的,但属于即时消费,时过境迁,没有收入的意义了。第二,写得不满意的文章不选。回顾旧作,绝大多数已不满意,所以大量删。就算现在收在这两本书里的文章,也有不少不甚满意,只是相对来说稍好点。
  
  《东亚周刊》:您平时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
  
  杨葵:我是个业余写作者,写作不是主业,一般是有报刊来约稿才写,所以不定时,不定篇幅,不定主题………非常零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也是为什么这两本小书命名成这样的原因。
  
  《东亚周刊》:当您身为编辑与作者两种身份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杨葵:做编辑是一项服务工作,尽可能地运用一些经验、知识的储备,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但这个表达是作者的,所以不能越俎代庖,夹杂自己的东西。身为作者写自己的文章,是自己要表达,所以要尽力表达一些独特的内容,千方百计地躲开别人,否则就成了人云亦云了。
  
  顺便说一点,做惯编辑的人,写起这类小文章,会很拘束,前怕狼后怕虎的,特别在意字、词、句的准确,更像个匠人似的抠抠搜搜。与此同时,往往不自觉地忘了一些大问题,比如主题。这是要时刻警觉的。
  
  《东亚周刊》:中国人的阅读量现在应该说是呈现下降趋势,您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人不爱读书还是现在的书不好读?
  
  杨葵:我不觉得现在中国人阅读量呈下降趋势,现在国人阅读的选择更多,更多元,更开放。不能光管读文、史、哲叫阅读,读街头小报、时尚杂志也叫阅读。现在中国的出版应该说比前三十年繁荣太多太多了,好书并不缺,只看你有无耐心、慧眼去寻找。书不好读是个错觉——以前一年出版十万册书,其中好书一千种。现在好书可能一千二百种,但一年的出版量四十万册,占比严重下降。但是,并不能因此说现在的书不好读。
  
  《东亚周刊》:您对“好书”是如何定义的?
  
  杨葵:每个人对“好书”的定义都不一样,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是正常的。全民共认的好书,我觉得都很可疑。我个人觉得,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书,就是好书。
  
  《东亚周刊》:请问您最近在读哪些书?
  
  杨葵:最近几天在生病,感冒发烧,我挑了两本科普小册子读,《数学问题如数家珍》、《物理问题如数家珍》,特别好看。巧了,你们是吉林的报社,这两本书也正是你们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书。
  
  杨葵简介:
  
  1968年生于江苏。1989年-2003年供职于作家出版社,资深出版人、作家。著有散文集《在黑夜抽筋成长》、《过得去》、《百家姓》等,电影剧本《黑白》,电视连续剧剧本《找不着北》,译有长篇小说《夜》。
  
  所编图书中,既有像《长恨歌》这样社会反响极佳的精品,也有像《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样全国瞩目的优秀畅销书。其编辑的图书曾获“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等奖项。本人曾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奖”等奖项。
  
  原题:“书人”杨葵:烟火生活中的静与悟;刊载于《东亚经贸新闻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人生智慧

作者:吴伟丽

《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为那些渴望成功的读者提供具体而实用的做事习惯养成方法与实用技巧,如想到的事情就马上去…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