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专访旅日华文女作家郁乃:守望我的文字原乡

时间:2013-06-25 14:27来源:中国访谈网 作者:陈晓星 点击:
郁乃:我认为是这样的。中国文学,自《诗经》起步,至今已走过三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也一直有着文以载道的传统。不论怎样的时代变迁,中国的知识人都是与时代共呼息,以文学传递思想抱负和生命理念。而站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心之位,便是诗。风雅颂赋比兴的诗学

郁乃在日本东京·晨读

  中国访谈网开展的“中国梦——一百位华语作家诗人系列专题访谈”主题采访活动,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走进“作家诗人”这个群体,从不同的层面聆听他们关于中国文学的独特声音。去年10月中旬,好友郁乃回国到武汉参加“世界华文女作家双年会”,会议结束后逆长江而上,转重庆参观大足石刻后到达成都。在五天的时间里,我们拜谒“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访问杜甫,登望江楼,临锦江风,说茶论道,畅谈诗书。其实早在2006年郁乃应邀参加“第二届海外新移民作家笔会”时就来过“天府之国”,而且还以一篇《成都,我的爱人》的散文为成都不少文友熟知。
  
  这次,笔者应中国访谈网之约,就着“中国梦——百位诗人作家系列专题访谈”这个主题,专访了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终身会员、旅日华文女作家、诗人郁乃。
  
  作家简介:郁乃,女,旅日华文作家、诗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终身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
  
  获奖年谱:
  
  2012年人民文学观音山杯散文三等奖;
  
  2012年“蔡丽双杯赤子情”全球新诗大奖赛优异奖;
  
  2011年中国作家辛亥百年中山文学诗歌原创奖;
  
  2011年《海外诗刊》年度女诗人奖;
  
  2011年中国第一届“粤地杯”地学诗歌大赛三等奖;
  
  2011年“蔡丽双杯草原颂”全球歌词大奖赛三等奖;
  
  2010年中国地市报刊文学评论二等奖;
  
  2010年第十九届柔刚诗歌奖主奖提名奖;
  
  2009年湖南省文学评论铜奖;
  
  2009年安徽省文学散文奖;
  
  2009年台湾省行政院好书推荐奖;
  
  2008年台湾省第28、29届青少年读物优秀奖,入选台湾第54梯次非纯文学类好书榜;
  
  2004年第17届中国全国青年文学优秀散文奖;
  
  2003---2005年第一届、第二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优秀奖;
  
  2001—2003年两次获得美国汉新文学散文奖。
  
  出版作品:郁乃的作品,除散见于《世界日报》、《海外诗刊》、《解放军文艺》等各种海内外刊物外,辑集出版的有人物传记《我要光明》(台湾三民书局2006年出版)、散文集《千言万语总是情》(中国台海出版社2006年出版)、诗集《想念爱情》(中国台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文化随笔《其实你不懂日本》(中国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等多部。其作品被台湾国立图书馆收藏。
  
  陈晓星:一位成熟的作家(诗人),他一定有两个故乡:一是其生命的故乡,一是其文字的故乡。有的二者是重叠的,有的则不在同一范畴。文字的故乡,或者说原乡,可以说是作家文字的灵魂栖息地。那么,作为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人作家,你的文字原乡在哪里呢?
  
  郁乃:我的文字原乡在哪里呢?坦率地说,我也曾经这样问过自己。或者,我也曾经在文学之路的跋涉中寻觅。幸运的是,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为此我异常的欣喜!那就是: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
  
  陈晓星:是的,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这一点,我在你的作品中完全可以读出来。无论是《致屈原》、《读李清照》,还是《夜访李白》、《永远的黄河》,以及你的获奖作品《兵马俑》、《成吉思汗》,无疑都打着中华历史文化的烙印,字里行间,也透着你对这种历史和文化深重的感情。
  
  郁乃:我认为是这样的。中国文学,自《诗经》起步,至今已走过三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也一直有着文以载道的传统。不论怎样的时代变迁,中国的知识人都是与时代共呼息,以文学传递思想抱负和生命理念。而站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心之位,便是诗。风雅颂赋比兴的诗学基本概念,也是中国文学古往今来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五经”其一,而“四书五经”,是中国古典文化教养的基本。常常,我们聊着古典的中国,都会被古诗的美而忘我失魂。因此,当你约我谈谈有关诗的随感时,我便爽快答应了。我想除了我们之间真挚的友情,也因为爱诗的缘故,因为写诗的缘故。
  
  陈晓星:作为海外华人作家,同样也作为早年在东京大学攻读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生,而且也曾经在美洲生活过,我知道其实你的日语和英语能力都不错,但我却关注到你一直坚持在用汉语写作,是不是对汉语的情结特别深厚?
  
  郁乃:我是中国人,当然对汉语感情深厚,这不用多说。不论哪种文字、文体的作品,都要有传递真情和真理的使命,传递爱的使命,给人力量,给人爱的感动和感恩,让人精神升华,物身安宁。趣味是有雅俗高下之分的,在高而雅的趣味里,总是含着良好的教养和普遍的人性内容。我以为,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如果没有一种完笔后空阔之感,都不会有淋漓尽致的畅快感。读者和作者,是共鸣中的互震互敬,面对文字,直视生命原本!”
  
  陈晓星:诗人的胸怀,一定要大气。大气,方能成就大器。恢弘于世的作品,无疑是大气的产物。有人说,思想家都是失眠的人,真正的诗人,要么欣喜愤然,要么饮血含泪。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够有足够的分量。你认为呢?
  
  郁乃:因此我以为:好诗或好文,必是情理兼具,或理外情内,或情外理内。如人的肉身生命和灵魂生命,如皮毛与肉骨,连为一体。其实,中国最早的诗经,不仅是情诗之始祖,也是哲理诗之始祖。如“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诗经周颂);“殷鉴不远,在夏之后”(诗经大雅),都以其简练之句,显现其思想的深意。
  
  屈原的《天问》、《九歌》等作品,是情理兼具好诗的典范。所以,我读屈原,读其情也读其精神,感其忧愤也感其悲壮。
  
  陈晓星:我曾经与一位著名诗人朋友说道:如今是“诗人”很多,“诗歌”很少。放眼望去到处是“诗人”,而入心入骨入时代脉动的大气诗歌,确实不多见。也许我的观点有些偏颇,但这位朋友还是赞同的。你赞同吗?你怎么看待中国现代诗歌呢?
  
  郁乃:有些同感。这里我想谈谈“新诗的情韵理气”。
  
  曾经,我写过一首抒情诗《致屈原》,诗出虽然是短时间的一气完稿,但屈原和他的文字,却在我心中温润了几十年,犹若敬养着心中的一股真气。我的另一首抒情诗《兵马俑》,也是去参观了西安兵马俑博物馆一年后才写出来的。很多时候,当一首诗完稿后,都会有种投笔击柱之痛快感。当然,也有一股真气从五脏六腑间被抽空后的精尽之乏。
  
  中国现代诗,从“五四”白话文兴起,半古半白的推进发展,到现在的兴盛,多以抒情为主。从东西方的诗体风格看,中国的新诗多抒情,西方的多叙述或入理。从荷马史诗到莎翁的诗剧到艾略特的荒原到歌德的浮士德,西方的许多诗人,皆是哲学家和诗人双重身份的统合一身,以诗的文体,承载着思想、生命、真理、世界观的启蒙意义。事实也如此,他们的诗,久经捧读,久经回味。就连抒情诗大家雪莱也说:诗人是权利至高无上的哲学家。被中国当下热读的情诗大师叶芝也认为:诗,必需在宁静中感受宇宙万物的哲理,并令这种哲理形象化呈现。
  
  中国新诗的书写,不论篇短篇长,不是口水横流,也不是简单的断句拼凑成行,更不是意象乱飞的荒诞或穿越生涩。诗歌是文学建筑群体中的神殿,它是文字意义上一种敬拜礼崇之地。不是随便一个盖马棚的泥瓦匠力所能及之事。
  
  陈晓星:我认为,看一首大诗歌或者大作品,并不一定是篇幅的长短和文字的多少,而是其内涵的深厚和底蕴的坚实以及视野在时空上的延伸。我读你的诗歌就如此。初读起来,似乎是一些小句短章,但认真再读的时候,就会有穿越历史、梦回大唐的感觉,仿若听到历史潮流的惊涛骇浪或者大风轩辕子民的深情吟唱。比如《诗经》、《读李清照》、《夜访李白》、《陶渊明》。
  
  郁乃:写诗作词,于我,都是随性而感之情趣,皆因深爱中华之古典美学所致。中国古之道家美学的“与物玄同”,儒家美学的礼乐中和,屈骚美学的“惊采绝艳”鼎足而三,交融相汇的精神高深广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天人合一的美学特质。自内而外,自外而内的生命呼唤和灵魂的探索,由笔端流出,通过汉字,倾泻而出。或诗或赋,或词或文,凝聚着丰厚的意韵魂魄,创造了跨越时空的传世之美,这是华夏民族永远的骄傲!
  
  中国古诗古词的天人合一的朴素美学概念,至今仍让我们深感“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和谐浑圆之美。我爱读唐诗汉赋,也爱宋词元令,每每读到喜爱之处,不禁拍手触韵。古来诗词同共异曲,共源而派别。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汉武帝的秋风辞等,都是击鼓而和的惊美古辞。唐人绝句也多作乐府歌,如李白的“清平调”绝句,就曾和曲而传唱。古人言:诗言志,歌咏声,舞动容。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有心则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我个人以为:诗与歌是不能割裂撕断的。因为,它们虽表象文体有别,但其内韵是一致的。爱诗者,也必是爱词爱韵者。
  
  常常,想起诗想起词,总有千言万语之深厚眷爱之情满溢而出笔尖。以上的随感随述所言,也是此心境的表达吧!
  
  陈晓星:读你的作品,感觉文字简单,简单到朴素。但内蕴却深厚,很耐读耐品。比如你的《永远的黄河》一文,曾经被四川成都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在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中全文选用,不仅说明该文主题鲜明、观点正确、语法规范、知识准确,而尤其作为海外华人的作品,对作者和学生都尤为情深意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来自天然星的伊迪奥特:外星生物来地球

作者:卢因诚

外星人伊迪奥特与家人居住在宇宙中名为天然星的外星球上。一天,他与儿子套上航天羽翼飞行服,在天空中飞翔,欣赏天空…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