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青:你说下一步将研究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利用,利用尺度如何把握? 余继平:它应该抓住和深挖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和内在因素。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相当于人的DNA,没有这种文化因子,就是在打着民俗的幌子瞎折腾。比如农家乐如果没有提供农耕文化体验,就只是把娱乐休闲场所换了个地方而已。 重青:为什么我们在不同景区看到的民间服饰、手工艺品并无太大区别? 余继平:民间工艺美术最好的保护还是生产性保护。它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走高端,走收藏路线,由杰出的文化传承人手工制作,当然这也要有政策扶持。另一种就是大众消费的艺术产品,它在材料上、制作方式上可以变化,但一样要走品牌,体现其文脉,如北京老布鞋、谭木匠等。 至于各景区艺术品、民族服饰雷同的现象,则是因为多数民间艺术品没有进行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重青:很多人认为传统民间艺术不受重视原因在于教育系统、外界文化的冲击,但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传承人本身? 余继平:教育系统、外界环境也是因素,但根本因素还是传承人的主动性。只有传承人才最了解所处行业的市场。比如我是做雕刻的,只有我最知道这个市场需要什么,用什么材质、什么技术表现出来最有市场。 所以我认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是要依靠这些传承人,他们应该凭自己的认知,去打破常规,在自己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传承才有文化的脉络。如果你做得好,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吸引更多研究者来研究。 重青:但据我了解,民间艺术的很多传承人,很少做创新,更多地是原样保护,这是为什么? 余继平:这和传承人的知识面、视野和能力相关,我调研这么长的时间,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传承人有一种依赖性,只注重技能的掌握,没有意识到创新发展。 我们应该组织民间艺人学习如何将技艺发挥到最大化,应该让他们成为创造者、设计者,提供机会让他们打开视野,触发其创造能力,这样艺术才会向良性发展。 重青:你对各个民族会不会走向同质化有什么预测? 余继平:如果按照现在的认识、模式去发展,肯定会走向一致。但是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包括我们国家也提倡保护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我们真正把它的文化内涵、开发方法认识清楚,就不会走向同质化。 文/重青记者 席郁兰 图/受访者提供 via 重庆青年报 作者:席郁兰 责任编辑:毛翊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