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为何最终选择了毛泽东,淘汰了蒋介石?
时间:2011-12-22 00:00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王波 点击:
次
毛泽东出兵山西,是一句说不清楚的缩略句。毛泽东长征到达陕北后,坚定地认为“山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很重要”,必须要出兵山西,经营山西。他第一次出兵是1936年2月,第二次是1937年8月。我们许多人恐怕知道这个时间,却不一定知道其中意味着多么复杂的内幕
孟伟哉在山西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发表书评标题《还原历史的成功之作》副题评《毛泽东出兵山西》
孟伟哉,山西洪洞县人,部级,好人,作家兼画家,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第3兵团60军180师主力团文化教员,第5次战役中美军重兵围追堵截汉江南侧的180师,为突围成功者,主要作品《昨天的战争》等;解放后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文联书记等职。
我用半个月的时间,仔细读了军队作家王波的新著《毛泽东出兵山西》,感觉是一部沉甸甸的成功之作。我仿佛被引领到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走进时间的隧道,有波澜壮阔的景象,有血雨醒风中的诡秘,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沉重,有闪电穿透黑暗的光华,危机四伏,乱云翻滚中彰显了毛泽东的大智大勇和险中求胜的韬略。
毛泽东出兵山西,是一句说不清楚的缩略句。毛泽东长征到达陕北后,坚定地认为“山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很重要”,必须要出兵山西,经营山西。他第一次出兵是1936年2月,第二次是1937年8月。我们许多人恐怕知道这个时间,却不一定知道其中意味着多么复杂的内幕,多么高超的韬略!历史形成的“洛甫、毛泽东、周恩来”特殊的领导集体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后,喜事中蕴含严重困难。陕北根据地面积太小,地脊民贫,不能养活红军。红军若不能生存,不能发展,伟大的抗日抱负则无从实行。而蒋介石正在调兵遣将,必欲一举剿灭而痛快。在这种情势下,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主张出兵山西。他的主张最终得到洛甫和周恩来的支持,是为“东征”。1936年2月20日,经过周密准备,红军主力突然渡过黄河。毛泽东亲自到达黄河东岸的吕梁山区指挥红军行动。历时75天,在汾河流域20余县发动群众,筹款扩兵,解决了红军生存与发展的紧迫问题。那里正是我的家乡,我的上一代有两人参加了红军。山西人忘不了那一幕!
山西在华北的地位决定了它还要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王明、张国焘又在党内闹分裂,不服从“洛毛周”的统一领导。内部问题,外部问题,中国局势,国际因素,纵横交错,复杂诡异;《毛泽东出兵山西》一书里,就1936年5月至1937年8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为我们揭秘了许多纵横捭阖鲜为人知国共高层运作的史实。1937年8月25日,红军以番号“八路军”第二次东渡黄河,是蒋介石不得不接受的结果,更是毛泽东坚定不移坚持经营山西战略思想的胜利。
早在第一次出兵时,毛泽东就认定“红军占领了山西就占领了华北”。因为山西东西南北大山罗列,汾河流域,人口稠密,富饶丰足。有山可以藏兵,有利于进行游击战;有水有粮可以养兵,人吃马喂不愁生存,人口稠密可以发展壮大八路军。山西地肥水美,五谷飘香,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地理形势在军事战略上是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毛泽东把山西的地理因素与敌我力量敌我态势综合起来运筹,喜欢下险棋、危棋。当时,日本大本营的战略是占领山西后向中国的中部和南部迅速推进,把山西作为它的后方供给基地。八路军出兵山西进入敌后,毛泽东不打正规战阵地战,作战方针是实行灵活机动的各式各样的游击战。同时为建立根据地,在社会政治层面,最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实行全民抗战的人民战争。毛泽东在窑洞里运筹的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炉、政治军事经济为一体的全方位战略统筹的系统工程。整个抗战的进程包括解放战争的历史在证明,毛泽东出兵山西的决策影响深远,无比正确,在中国革命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前,关于毛泽东题材的王波曾著有《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和《中共中央发起解放战争的决策过程》两部著作,加上这部《出兵山西》,均属重大题材,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而畅销、常销,他的成功值得研究。读过他的三部著作,我想到,面对如此重大复杂的历史题材,如果不是以历史工作者的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与方法,搜罗、梳理、核对、分辩史实,不访问许多见证者和当事人,不亲自走访许多故地现场,难以取得成功。反之,没有作家的激情、敏感和想象,也只能写成干燥乏味的记事录,而不会引人、感人。他遭遇着史学和文学的挑战。解决之道只能是刻苦的功夫和机敏的才情。他不辞辛苦历时数年的执着化解了挑战。还应该特别提到他的描写和叙述方法。他的作品几乎没有“但是”“因为”“所以”一类转折和联结词,而是分镜头那样直叙、直描,寓情感于叙述和白描素描之中。从纯技巧角度而言,他正是用这种巧妙手法,机能逐年逐月展现宏大的历史风云,又能让读者感受到许多历史人物逐日逐时鲜活生动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不同的性格、人格和襟怀。他的这种笔法使我时时想起史马迁的《史记》。
革命是一个极为艰难曲折极为纷繁复杂的过程。它的每一步都是严峻无情、铁血烽火历史的一章一页。它不仅考验着而且铁面无私地检验着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尤其是考验着领导着一个政党和军队统帅。历史显然淘汰了蒋介石,而选择了毛泽东。肯定了他的理论思路,他的指挥艺术,他的战略战术,他的方针路线。读王波前两本作品时,曾有以上的感想,读他的新作以上的感觉更加浓厚。总之,读他的著作,一个非凡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形象便会异常鲜明生动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矗立于我们的脑海,这就是毛泽东。(王波12月19日发于三亚东海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