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楚国人战败了为什么要自尽谢罪呢?
时间:2012-07-23 20:06来源: 作者:吴闲云 点击:
次
话说春秋之际,楚晋争霸,晋国元帅先轸出奇制胜,一举击败了强大的楚国,楚将成得臣率领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只见晋文公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大喊一声道:放他一马!让他去吧!大家免得伤了和气。 于是,成得臣才得以逃脱,一直逃到了一个叫连谷的地方,才停
话说春秋之际,楚晋争霸,晋国元帅先轸出奇制胜,一举击败了强大的楚国,楚将成得臣率领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只见晋文公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大喊一声道:“放他一马!让他去吧!大家免得伤了和气。”
于是,成得臣才得以逃脱,一直逃到了一个叫连谷的地方,才停了下来。
那么,晋文公为什么要放过成得臣呢?真的是因为他很仁义吗?其实未必,这里面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
1.当时战车的机动性受到道路的限制,必须保持整齐的队列才有效,若长途追袭,战车并不适合,不太好用。反正追不上了,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2.晋国、秦国、齐国联合起来,也只能打跑楚国,遏制楚国。如果想反攻到楚国去,则几乎不太可能。
3.晋国击败楚国的时候,他请来的两个帮手秦国和齐国,就把楚国的营寨占领了,粮食物资都抢了。如果晋国继续追击楚国,则胜利果实将一无所获,都肥了秦、齐。
所以,晋文公放弃了追击,大家一起分享捕获的战利品去了。
这一战的结果就是,晋国遏制住了楚国向北方扩张的势头,使得楚国久久不能北上。当然,晋国、秦国也无法南下。至此,天下也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了。
再说成得臣逃到连谷,点检残军,中军虽然有损,但还有个六七成的主力;只是左右二军的残兵,仅剩下一二成了。
成得臣大哭道:“本为了楚国扬万里之威,不想中了晋国人的诡计,贪功败绩,罪不可辞,我还有什么脸面苟活于世?”
按“楚之法,覆军杀将”的传统,打了这么大的败仗,将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死啦死啦的。
于是,成得臣与斗宜申、斗勃三位将领,自己把自己囚禁了起来,叫成得臣十五岁的儿子成大心,带着残军,去面见楚王,请求受死。
楚成王见了成大心,勃然大怒,咆哮道:“你的父亲,有言在先:‘不胜甘当军令。’事到如今,你还来说什么?”
成大心跪在地上,连连叩头道:“臣父已经知罪了,他当时就要自杀,是臣制止了他,因为他吃了这么大的败仗,就应该让大王来杀掉他,这样才可以重申国法也!”
楚成王横了他一眼:“我杀?我杀他干什么?楚国国法,兵败者死!他怎么还赖着不去死!你去,叫他们速速自裁,免得污了寡人的刀斧!”
成大心见楚成王豪无怜悯赦面的意思,就嚎啕大哭着爬起来,走了。
回到连谷,成得臣询问时,成大心只是哭而不语。
成得臣叹道:“纵然楚王赦免了我,我又有何面目回去?我还怎敢再见到乡亲父老们?”于是,他遥望着楚王的方向,拜了几拜,就拔出佩剑来,自刎而死了。
却说楚国有一贤人,名叫蔿贾,(相传为孙叔敖之父),年仅十五六岁,他问他父亲蔿吕臣:“听说令尹成得臣兵败城濮,是吗?”
吕臣叹了口气,说:“是。”
蔿贾又问:“大王将如何处置?”
吕臣说:“他向大王请死,大王也就听了他。”
蔿贾说:“成得臣刚愎自用,骄傲横行,不可以独任,但是他坚毅不屈,能征善战,若得智谋之人辅佐,自然可以立功。今日虽败,他日再战,能败晋国者,必然还是他!父亲何不劝谏大王,留他一命?”
吕臣说:“大王已经发怒了,恐怕多言无益。”
蔿贾说:“父亲难道不记得了吗?我听说,当年大王为公子时,曾有个相士说,大王、子玉(即成得臣)、子西这三个人都是凶死的相,大王为了不让相士的话灵验,就在即位的那一天,赐给了子玉、子西免死金牌各一块。现在,大王可能偶尔忘了,父亲此时何不提醒提醒?”
于是,吕臣就来见了楚王,奏曰:“子玉罪虽当死,但大王当年曾经给了他一块免死金牌,可以赦免。”
楚王愕然,呆了半响才说:“噢,寡人几乎忘了,是有这么回事,你今天不说,寡人就真的忘了。”
就派人去连谷传楚王令:“败将一概免死!”
但赦令传到连谷的时候,成得臣已经死了半日了。
左将军子西(斗宜申)悬梁上吊时,因为他长的肥胖,身躯太重,一吊上去,就把绳子压断了,恰好此时免死令到了,所以留下一条性命。右将军斗勃因为要先为成得臣收了尸之后再自尽,所以他也没有死。
单单只死了个成得臣,这难道不是命吗?所以说做人不可太刚强,太刚强了的,多半就是个死相。
那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了败仗为什么就要自杀呢?
自杀这种现象,一般情况下,多发生在身体上无法承受迫害时;或精神上彻底崩溃绝望时。无论哪种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多属个体行为。但作为一种制度,则是楚国所独有的了。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都没有这样变态的法律,这也不为《周礼》所容。中原各国的君主,不要说杀将,即使杀一个奴隶都舍不得,因为奴隶是主人的赚钱机器、工作机器、固定资产,巴不得可以用的更久些,哪个会随便杀掉呢。
但楚国与中原大不同。
楚国,是最早摸索实行帝国模式的国家,不再分封独立的领主,高度集权,这样,他的国家虽小,但他扩张的效率却加大了,所以他膨胀的最快,很快就扩张成了当时最大的超级大国。
春秋初期,各国的贵族都与君王有着非常近的血缘关系,君臣之间都是亲属,所以他们只需要讲“孝”也就够了。但楚国膨胀的快,随着灭国的进度,收编的异族臣属越来越多时,还讲孝,就明显不够用了。
对于非王室血统的臣属,要讲什么呢?那就是“忠”。
于是,“忠”观念从“孝”观念里分离出来,也就最早在楚国得以完成。
什么是忠?敢为君主去死,那就是最大的忠!自杀就是尽忠。君叫臣死,臣必须去死!不死就不忠!
楚国的君王为臣子们定下这个规矩:打了败仗,你就自杀。这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有利于树立君王的绝对权威,你该死,但君王开恩时可以不死,终归是君王一句话;二是形成这种伦理后,更有利于上层的对内统治,臣子就觉得自己该死;三是打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更有利于君王的对外再扩张。
我们看成得臣这三个字,史书上一般都写作“子玉”,那为什么又叫他成得臣呢?成,是楚成王的谥号,以标识他是成王的臣仆,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当然,随着人类在黑暗中摸索的进程,这种典型的军国主义作风,早就被无情的抛弃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