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雁门文化”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3-05-05 22:24来源: 作者:孙莱芙 点击:
次
讲历史怕两种人,一种是懂得历史,但又有严重的地方主义,另一种是不懂历史,但对自己的出生地有无限的偏爱,以年少者居多,在自己的博客上随便大放厥词。比如,代县籍的青年“文化人”说,战国时赵武灵王在他们县置雁门郡,说李牧那时就驻扎在他们代县雁门关
“雁门”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汉初的《山海经》:“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代”是代郡(今河北蔚县),高柳为县,指今山西阳高。这是“雁门”的最早出处。
郦道元《水经注》中曾经描述此山:“其山重峦叠,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边塞。”是重要的战略屏障。雁门山即今之云门山,位于阳高县城东北约4公里处,面积31.6平方公里。主峰在罗文皂镇北白柳沟后山,海拔2116米,东为猴儿山,西为虎儿山,黑水河(古雁门水)穿峪入阳高境内,两山对峙,山势险要,为山西省的北境雄关。
现今雁门山,古称勾注山,天下闻名,《吕氏春秋》尊之为“天下九塞”之首。雁门古塞或曰雁门关雄踞雁门山脊。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曰:“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那么,现今雁门山、雁门关之名是如何来的呢?
战国时,赵武灵王北地拓疆,在今雁门关外置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县右卫镇,古称善无)、代郡(今河北蔚县)、云中君(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雁门郡之名来自高柳(今阳高县)雁门山(今云门山),因其同在外长城,为同一防线,故郡以山而名之。
雁门郡建置年代为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前后,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南徙,历经316年左右,为一级政区。东汉时雁门郡不断南移,规模缩小,存时极短。秦西汉是中华民族大系汉族形成和壮大的辉煌时期,善无雁门郡因此影响久远,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古雁门地域”。
秦西汉雁门郡管辖范围南起今神池、代县,北到今内蒙古丰镇、集宁,东至恒山,西邻黄河。长期以来,雁门地域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民俗和习尚。中华家谱源流中的“雁门郡望”专指秦西汉时建置于今右卫镇的雁门郡。
随着雁门郡的南移,才产生了今天的雁门山和雁门关之名,而问题也因而产生。比如《史记》载,赵国名将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人皆望文生义,说李牧当时就驻扎在代县雁门关。实际上,“代”指代郡,也指北方少数民族“代戎”活动区域,指雁门关以北、桑干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现今代县方面在雁门关上为李牧塑像,道理无多,因为李牧如果驻守雁门关,就是放弃了雁门郡、云中郡、代郡,不仅是丧权失国,而且是不懂军事,这是对历史和一代名将的讽刺。
寻找文化总要从根源上讲,原来的雁北地区,历史上大部分属于“雁门地域”。举例来说,2011年8月18日,第一届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在山西省代县雁门关举行。代县据有雁门关,但代县文化旅游节不能说“雁门文化旅游节”,而是定位于“雁门关边塞文化旅游节”,原因是它无法担当“雁门地域”,不代表“雁门文化”。
“雁门”之名是从高柳(阳高)到善无(右玉),再到代州(代县)的,由山名到郡名再到关名,都是强调晋北的屏障作用,门户地位。而今代县在隋开皇五年(585)始名“代州”,1912年改为“代县”,跟历史上的代国、代郡没有关系。
讲历史怕两种人,一种是懂得历史,但又有严重的地方主义,另一种是不懂历史,但对自己的出生地有无限的偏爱,以年少者居多,在自己的博客上随便大放厥词。比如,代县籍的青年“文化人”说,战国时赵武灵王在他们县置雁门郡,说李牧那时就驻扎在他们代县雁门关,说“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那“代北”就是他们代县北,大雁在山上飞来飞去。他们人数众多,经常在百度、维基上面设置词条,没有一条是全面的、准确的,非常可怕。
对历史的曲解在中国民众当中具有普遍性,比如史籍载,花木兰是“河南地”人,指的是黄河几字形弯道以内的一片地方,跟河南省就没啥关系。但河南豫剧团却整出个“谁说女子不如儿男”,闹得全国人民都会哼哈,哼哈完了,就认同了花木兰是河南人,你说厉害不厉害。
三晋文化中,“雁门文化”三分其一。从杀虎口直到雁门关,处于“雁门文化”的直线和中心。
“雁门文化”就是文化不够,有一句话说得形象,“雁门关外野人家”。雁门关南北,境界大不相同,文化差异明显。举例来说,光绪《代州志》载,从唐至清,全县共涌现出进士107位,举人511位,贡生390位。代县在东汉时期就有了正式的官学,到明清时私塾、义学分布全境。文化传统绵延不绝,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人才层出不穷。
“雁门文化”与文化的荒凉、粗放,文化环境的稀薄,文化产生的式微,文化人生存环境的恶劣是紧密相连的。
历史上的朔州缺乏文化的拓荒与种植,缺少传统文化生根的相对时空;缺乏文化的和风细雨与精耕细作,缺少文化生存和建树的起码环境。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长城,阻挡了无数的暴风骤雨,为中原和南方赢得了发展的机缘。
雁门关不仅成为地理的也是文化的分野,一过雁门关,便有元代诗人萨都剌,雁门(今山西代县)人,金代诗人元好问,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再往南,以唐和其后的文化名人而言,太原的白居易、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王绩、王勃;汾州的宋之问;祁县的王维、温庭筠;河东(今永济)的柳宗元、卢纶、聂夷中、司空图;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戏剧家关汉卿,解州(今山西运城)人;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太原人。这些毫无实用价值的名字,已经融入了中华的血液,构成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风骨和气质。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