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成都商报》报道:一位叫玲玲的女孩子在今年考上了成都的一本高校,正值上学之际,这位女孩却有可能上不了大学,而原因不是因为家境贫寒,其家庭条件应该算得上小康,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其父亲认为现在的孩子读大学没有用,是在浪费钱。这条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而在成都商报在网上发起的“读书是否无用”的投票调查中,一万余名网友参与了投票,有71%的网友都认为“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这些网友的观点基本上可以总结为:社会是所更好的大学,只要有头脑有能力,都能获得成功。
“社会是所更好的大学”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有着一定道理的,但如果将其视为“放在那里皆准”,这是行不通的。而诸如此类观点甚至是“读书无用论”如此极端的观点的存在并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其实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它体现的是当下“中国式教育”的悲哀以及中国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出现了倒退现象的一种时代悲哀。
无可否认,中国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存在问题的,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让人很小就知道了学知识就像背泰山,他脱离实际特立独行。为此,在很多时候“中国式教育”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蠢才,因为被他所培养成的“才”只体现考场上,而在面对变化莫测的现实社会时却束手无策。所以,他有时候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可以把一个天才培养成为庸才。这是急功近利、政治式的教育所造成的,这样的教育虽然不违背人们对知识的获知方法,却脱离了人们生存的基本要求。
当然,中国式教育瑕疵的被放大,与当下中国社会人们的“三观”有着很大的联系。首先,世界观。所谓的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它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我们现在都是或者基本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是我们当下的这个社会,只把“唯物”无限放大,从而产生了一种与这个社会理想中的精神不协调的精神这个物质的产物。纵观我们现在的整个社会,不论是哪个阶层其言其行所体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唯物论”而缺“精神”。也许,我们的世界观是对的,即唯物没有唯心,只可惜却扭曲了、魔化了,从而失去了本真。
其次,人生观。不同的社会或阶级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当前的中国社会是人民做主的社会,但是却存在着如下几种并不符合人们当家做主的人生观:第一,享乐主义人生观。有钱的我享乐,没钱的我也享乐,更不用说那些掌权的了,因为现在大家都看得开了,人生短短几十年,不及时享乐待何时?第二,厌世人生观。人之所以厌世,应该是被逼的,至于为何被逼得如此,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再次,价值观。所谓的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而我们现在普遍的价值观有钱和有权是至高无上的。
上述“三观”让我们对教育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教育是一种投资”,也即读书就是一种读书。其实,不只是社会上的人这么认为,连教师自己也都有可能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先是生活在底层的人说,要出人头地,必须读书,学生和家长都这么认为。其次,学校里面的老师也说,你不读书你有什么出路?所以,刚开始大家都对“读书寻找出路”怀着极大的期望,但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当后来他们发现其实读了出也没有出路时,于是就开始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这,这个观点也并不会得到广泛的认可。它的被认可,还有如下的几个原因:第一,教育的确与社会相脱节。读了书的人回到社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自己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技能并不匹配,若要生存,自己不得不还得社会中从头摸索。而在摸索的过程中,因为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考场上的应试能力,忽视了遇事的应变能力和解决能力,所以对这个摸索的过程也变得很艰难。于是,读书有什么用?
第二,把上大学神圣化。曾经,我们把大学比作象牙塔,对那些能在象牙塔里接受知识的人崇拜有加,因此也让那些上大学的人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便生出一颗高傲的心。于是,当他们离开了校园走进社会,在优越感与高傲的心的作用下,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会高人一等,但实际的情况却不如此,甚至比那些不上的大学的还有所不及,于是在心里不平衡中开始埋怨:读书有什么用?
第三,社会上普遍的“拜金主义”横行的结果。上大学需要四或者五年的青春,但如果你不上而是早早地就出来混,如果机缘巧合,说不定就发了。现实社会需要的是经验与能力,而不是眼高手低。所以,那些读了四五年大学出来发现自己比不上那些不上大学的人时,比如,钱没有他们多,门路也没有他们多,于是就怀疑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委屈了。你看他们早几年出来,房子车子老婆都有了,而自己还一无所有。这样看来,读书有有什么用呢?
其实,读书有用无用,它是一个社会发展到某一定阶段的一种产物。我们的社会(特指中国社会)之前崇尚读书,以唯有读了书掌握了知识才有出路到现在的读书无用论,也都是各个社会阶段发展情况的真实体现。之前我们落后,所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现在我们经过“物欲膨胀”的发展,物终于占满了整个大脑,所以产生了这种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说实在的,如果读书真的无用,那么整个世界为何还一年比一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所谓的无用,其实只是我们对读书的方法也即接受教育与受教育的方法出现了问题,不应该将“读书方法”的不对而否定读书的无用,应为否定了读书无用,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否定了知识的无用。这显然是偏激的。所以,上大学没什么用,它不仅体现了当下“中国教育式”的悲哀,也是当下中国社会现阶段的一种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