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来袭,公民如何应对?专家说应紧闭门窗,减少户外活动。有网友说,多吃黑木耳和猪血,有清肺之效。这些方法是否科学,人们将信将疑。这时,著名学者于丹端出了一碗心灵鸡汤。 23日,于丹发了这样一条微博,“雾霾持续到了周末,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去跟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前一阵在天空之城马丘比丘,愿这几张雨后的风景给大家带来些小清新吧”。 按说,于丹善于熬制心灵鸡汤,不同的学人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说话方式,何奇之有?据记载,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有人温柔缠绵,有人豪放激昂,构成了参差错落、摇曳多姿的文学世界,合乎常理。 于丹之所以犯众怒,是因为她不该在人们备受雾霾之苦时,却翘着兰花指劝告世人“凭自己的精神防护”,还卖弄小清新,发在秘鲁著名旅游景点马丘比丘享受新鲜空气的照片炫耀。不少人的愤怒还在于,雾霾当前,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声音集结起来,一起形成抗争雾霾的声势,而于丹的说法和做法,无疑是告诉大家要忍受,要安于现状,忍一忍就过去了,消解斗志,转移注意力,甚至有为职能部门开脱之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明星的吐槽就受到了网友追捧,比如姚晨借朋友之言抱怨,“谁能想到有生之年,作为一个公民还能失去拥有蓝天的权利。”主持人张泉灵也凑“热闹”:“月朦胧,鸟朦胧,空气雾霾浓。山朦胧,树朦胧,喉咙有点痛。花朦胧,叶朦胧,医院排长龙。灯朦胧,人朦胧,宅家发大梦!”这样的声音最容易让人共鸣,也能轻松赢得掌声,原因不言自明。听起来过瘾,但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潘石屹也在抱怨雾霾天,但他一边抱怨一边开着大排量的汽车,不是很具讽刺性吗? 诚然,雾霾已是国人的“心肺之患”。李克强总理在前不久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沉重地说:“雾霾现在成了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这个问题,政府决不能回避。”在这个关头,最需要的是凝成共识、有效行动。无论抱怨还是精神胜利法都解决不了问题。应看到,熬制“鸡汤”,已经成了于丹的职业习惯。在以后我们仍能经常听到她的鸡汤式文字,不管喜欢不喜欢,它都是一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雾霾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