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个空气里都在飘着一股浓烈的“鸡汤”味。别误会,不是真得哪个邻居在炖鸡汤,是被太多说教和心灵励志类的文字给腻到了。 打开电视,几个像是在同一家整形医院出来的主持人,忙着分享各种美容、减肥以及养生之道。她们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告诫大家切勿吃这个碰那个,活脱像个药罐大夫。 朋友圈里,一群人转发着“如何成为下一个马云”、“再努力一下,你也可以成功”或“你要学着自己强大”,更有人不断地推荐着“如何掌握不生气的八百种办法”,看到这条的时候,我也忍不住点了进去,原本以为是个实用手册,却发现又是一篇连中心思想都没归纳好的鸡汤。 微博上,几个营销大V轮番刷着“这样吃才更健康”的帖子,打开内容一看竟又是某淘宝店的商品广告。
鸡汤,本身是个好东西,生活里,多喝可以滋补身体。在汤里加些红枣、枸杞之类的,还有补血养颜、益精明目等功效。 心灵鸡汤类的文字则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有健康、温暖,充满正能量的作用。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在遭遇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 但“鸡汤”虽好,过多也有伤害。“鸡汤”贵在滋补和治愈,却不是起死回生的解药。
谈到“鸡汤”的优缺点,我想起了好朋友鹧鸪菜。 鹧鸪菜说自己刚接触“鸡汤”那会,正读初中。用他的话说,那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年龄,凡是看到带文字的东西,都忍不住想塞进嘴里嚼几下。 那个时候,他先后看了尼采和卡耐基,还看了李开复和白岩松,当然还有《鞋里的沙》、《上帝的笑》和《虚掩的门》之类的励志书籍。小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就想把能用且有价值的东西,一起吞下。 上了大学,他开始参加一些课余培训班,也经常向一些资深的讲师虚心请教。慢慢地,他从一块海绵变成了发电机,从汲取营养转型为输出精华。 他会在某个班会上和大家分享“如何让自己更加开朗”,还会在某个社团里向社员们传递“如何让自己修炼更强大”,或“如何把烦恼变成动力”,可是,他后来发现,身边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少,逐渐的,他感觉到周围的人在疏远自己…… 他纳闷,难道是大家缺乏一颗积极学习和上进的心? 后来,鹧鸪菜终于搞明白了,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鸡汤”,也并不是所有人需要随时“打鸡血”。生活中,总有坎坷和压力,但解决“负能量”的方式不同,要学会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浇灌。 是的,不管“鸡汤”价值多大,但每个人对于挫折的接受不一样,调整情绪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学会适量“饮用”。 作者简介: 张轩洋:作家、编剧,影视策划人;短篇小说、专栏及言论等多见于国内知名杂志。 公共微信:xuanyangzh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