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江平:我的中国梦是法治天下

时间:2014-04-15 05:11来源: 作者:江平教授 点击:
中国法治建设的四条主线 要对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法治进程做一个总结的话,我把它归纳为四个轨迹。 第一个轨迹是循着人治和法治进行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必须要解决法治还是人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法律建设一切都不能谈起。从这个角度来说,邓小平同志

中国法治建设的四条主线

要对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法治进程做一个总结的话,我把它归纳为四个轨迹。

第一个轨迹是循着人治和法治进行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必须要解决法治还是人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法律建设一切都不能谈起。从这个角度来说,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就是想谋求一个长治久安的决策。一个国家怎么能够做到相对长治久安呢?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寻求长治久安之策就在于制度的完善,或者是解决制度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人凌驾在制度之上,而是所有人都在制度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就是从建立制度开始的,就是从限制和解决个人过分庞大的权力开始的。

第二个轨迹是集权和自治的关系,集权是国家集权,自治是社会自治。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干预过多,经济完全国家计划,甚至老百姓的生活、教育、婚姻、生育等任何一切都是国家干预。改革开放一个很大的变化是给社会以更多自治的地位。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给企业松绑,给企业让权放利,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国家和社会是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基础,强调国家就是强调专政的力量,国家靠强制力;强调社会就是更多强调社会公平。某种意义上说,到底是强调国家强制还是强调社会公平,这是法律一个理念上的巨大转变。

第三个轨迹是私权和公权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就是从扩大私权开始,从增强公民的私权意识、权利意识开始,从加强对于私权的保护入手。这一条轨迹具体说来,是从私营企业到私人财产到私人权利。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公和私的关系里面,公是一切,但一个国家若没有私的权利保障也许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强大。改革开放懂得了这个道理,要想国家强大必须私人财产要丰富、私人利益要保障。认识到私权的重要性,就涉及到对公权的限制。

第四条轨迹是法制和法治的关系。从“制”到“治”,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法治的一个重要飞跃。西方国家有善法和恶法之称。针对法律深层次研究,你会发现制度在变化,也许有的制度侵犯老百姓合法权益,你可以说它是恶法,有些制度阻碍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说是恶法。所以我们看到法律一不是万能的,二也不是所有法律都是好的,法律也是有价值观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法律不等于有法治。

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的法治历程

从民法典起草到《物权法》出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先后经历三次民法典制定的夭折之后,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持起草《民法通则》。当时,聘请了佟柔、王家福、魏振瀛和我作为顾问,后来被人们称为《民法通则》起草的“四大名旦”。从1984年《民法通则》开始起草到1986年4月《民法通则》在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为止,我都直接参与了这项工作,这是我第一次以专家的身份参与立法过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民法通则》正确地确立了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确立了现代民法的四个核心原则。仅就此而言,《民法通则》在我国民事立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国的民法第一次恢复了它的“私法”性质。

1998年,我和其他几位专家开始着手起草第四次民法典的工作。经过专家们讨论一致认为此次民法典的起草应该采取分步单行立法,然后汇总为法典的做法。考虑现实生活中的需要非常迫切,《合同法》排在第一个,并于1999年3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投票表决顺利通过。是年10月,我们着手起草《物权法》,但《物权法》的制定过程风波不断,起草进程远没有预想的乐观。经过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在中央领导高调支持改革,强调“改革方向决不动摇”的背景下,2007年3月,经历九死一生的《物权法》终于通过。

新中国至今,我们仍未诞生一部民法典,作为长期从事民法研究和教学的学者,我不得不说感到遗憾和痛心。但从《民法通则》到各个单行法的出台,这样的立法顺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这为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也创造了条件。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民法典。

《行政诉讼法》:民可告官,一部法律开创改革道路

在原民法典起草人陶希晋的建议下,由我担任行政法研究小组组长。在我提出“先程序,后实体”的想法得到大家赞同后,我主持起草了《行政诉讼法(草案)》并于1989年通过。我认为,《行政诉讼法》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部法律创设一个崭新的制度,一个崭新的制度启动了崭新的实践。中国几千年历史只有“官治民”,没有“民告官”的现象结束了。中国民主政治画上了浓浓的一笔。

国企改制与《公司法》:奠定中国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石

从法律角度看,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解决国家与企业、经济管理部门与企业以及企业相互之间的财产权利关系问题。这些关系当中,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财产权利关系又是制约其他关系的关键。我和同事联合撰写了“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应是所有者和占有者的关系”,发表在1984年第4期的《法学研究》上。在肯定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探讨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公司法》在经过3个阶段的立法实践后,于1993年通过并在12年之后进行了修改。

我认为,《公司法》为中国市场经济法制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一直没有真正的现代公司出现过。改革开放后,公司开始出现,但它也不是立即出现的,只有当经济土壤出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它才会生根发芽,这就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这种土壤在中国初步具备后,不到五年时间,就产生了第一部《公司法》,这是很快的,我们在它上面砌过砖、添过瓦,我们感到很安慰。

1956年从教以来,我的学生中已经退休的难以计算;从1979年复校以来,我的学生中在政法岗位上的数以千计;从1991年我开始招博士生以来,将近20届的博士生也有近百名。我希望能够给法学界的后辈们有所启迪,那就不负初衷了。

作者感言:

人民论坛记者:您的中国梦是什么?

江平:法治天下,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人权、私权保护、市场经济,这些原本被否定、被反对的理念现已经写入宪法,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但写明并不代表着全都实现,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六十多年来,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个人的磨难和曲折,也经历了国家的磨难和曲折,所以,我希望中国不要乱,希望中国富强、政治民主、社会公平。如果现在出现体制上的大乱,那是中国历史的大倒退。

人民论坛记者:您觉得建设法治中国的核心是什么?

江平:讲到法治问题,实质说来涉及到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一个是公权力(power),另一个是私权利(right),这两个问题就涉及到法治的核心问题,讲法治,离不开这两个关系,两种权。我们要区别社会管的是哪些,市场管的是哪些,国家管的是哪些,必须要明确。可以说市场管的主要是私权利,以私权利为核心;政府是公权力,是公权力的核心;社会管的是什么?社会是自治团体,自治性就确定了它既有power的一面,也有right的一面,尤其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哪些属于社会拥有的权力,哪些属于社会中应该有的权利,把二者的界限明确划分。

人民论坛记者:您如何理解法治精神?

江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无非两个主轴:一个是市场,另一个是法治。我认为,在今天,市场经济和法治更多地在和国际趋同,无论是市场还是法治都需要有一个基本共识。我认为法治精神中最基本的,无非是民主和自由这两个基因。六十多年前,我还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高中学生,在参加学生运动时高喊着民主和自由的口号,今天这个目标依然存在。当然,我认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只能循序渐进,只能在目前的体制内进行。

人民论坛记者:您如何看中国法治的未来?

江平:我直接说期待未来解决的问题:第一,要加强权力的制约监督;第二,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第三,要特别注意公权对私权的隐性侵犯,如在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上,希望政府未来能够做好,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记者  刘赫)

思想小传:

江平,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是我国着名法学家、法律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江平的经历相当坎坷,他1930年生于大连,是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第一批赴苏联留学生中的一员,并提前一年毕业,在马上要大展宏图之时被打成右派。一块赴苏留学归来刚刚结婚的爱人宣布与其离婚。而在被强制劳动时,江平被火车拖入车轮之下,一条腿被轧断,留下终身残疾。他以乐观的性格、坚韧的心智度过了那磨难的22年。改革开放后,江平除了醉心于民法教学与立法活动外,曾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人大常委会委员等公共职务。他参加了《民法通则》、《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制订,并直接担任《信托法》、《合同法》起草小组组长,以及《物权法》和《民法典》草案专家小组的负责人之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以爱的名义:解决婚姻中的症结

作者:可欣

本书通过故事分析和心理分析并进的方式将婚姻中的男女在婚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阐述,并且从婚姻经历的各个阶段…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