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柴静雾霾调查”就算煽情又如何

时间:2015-03-03 08:02来源: 作者:刘义杰 点击:
“柴静雾霾调查”启蒙最重要 春节长假后、全国两会前的周六,工作日,从央视辞职后便“下落不明”的柴静带来了调查专题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据统计,截至1日上午11时40分,优酷等7家网站的播放次数已超过8000万次。该数字仅是对网站

“柴静雾霾调查”启蒙最重要

春节长假后、全国两会前的周六,工作日,从央视辞职后便“下落不明”的柴静带来了调查专题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据统计,截至1日上午11时40分,优酷等7家网站的播放次数已超过8000万次。该数字仅是对网站推荐的单个完整视频的统计,不包括其他用户上传及分段视频。(3月1日《南方都市报》)

柴静的这一个片子一出来,就引发了争议。有人说她一如既往的煽情,有人说她有着专业方面的错误,也有人指出柴静此片有着节点或者有着政府层面的支持,有人说她以自己孩子切入有违新闻伦理,但不管怎么样,柴静的确成功了,她成功的以自媒体的方式让亿万人关注了同一个命题——那就是穹顶之下的雾霾问题。

其实,在剖析问题前,我们不妨先谈两个个常识问题。一个是,不以动机论人谈物应该是为常识。无可否认,柴静作为名人聪明有胆识,更有个人的魅力,她做一个雾霾的纪录片,自然有为自己考虑的动机,正如柴静大方所言,这部片子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人做一件事情的前提往往是,利己的以后才利他,这是人的本性,除非是圣人才会从来不考虑自己。因此理性的方法论是,不以动机审视一个人。另一个是,没有东西是完美的。正如很多人所言,柴静的这个片子拍得很仔细,很用功,下了很大的力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不管纪录片还是宣传片,关键在于的是抛砖引玉,引起人们的探讨、思考和思想碰撞才是关键。

可以说,《穹顶之下》的形式和拍摄方式你喜欢不喜欢,但它全片103分钟,柴静不近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保部等职能机构,还奔赴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并造访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这些实在的内容,无疑会给公众还有政府部门一个雾霾污染的常识普及,这一普及带来的自然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可能很多人仍然有消极的心理,那就是,“柴静雾霾调查”后又能怎样呢?这一消极的思维我们常见,是的,娜拉出走后怎样,我们自然难以知道。但是,现实的数据是存在的,这一个片子,让很多平时只知道晒吃、晒喝、晒娃的人们关注起了雾霾,这一点就足够了。因为它带给不管是自媒体还是各界人士以方式方法论的启迪,更带给全社会有关环境污染知识的普及和启蒙。

毋庸赘言的是,我国人们对公众话题包括环保问题等缺乏关注意识。与其他欧美国家人们对问题的理性和客观相比,人们更喜欢煽情,也倾向于停留在诸如“微信朋友圈”的小环境内。这些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真的很难说清。其中有文化习俗的影响,也有着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但不管怎样,眼前对环保等问题,最终要的恰恰就是知识的启蒙,和常识的普及。认识到这一前提,我想人们对柴静的煽情可能就多一些包容,不管黑猫还是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不是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不曾再见的旅行:旅游资讯攻略

作者:黄兴 主编

  本书内容选取国内充满小资气息的十个热门旅游景点,不同的人物在每一个景点发生的或艳遇或邂逅或赶赴约定等不同的…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