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陈崎嵘:在历史的记忆中沉思——中国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采访采风小分队活动小结 中国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采访采风小分队活动即将圆满结束,今天,我们在此次活动的终点站怀化,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4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进行小结,对整个活动作一次全面梳理、回顾总结,以便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并立此存照,记入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 可以说,中国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采访采风小分队活动,是中国作协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点活动之一,是我们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的活动,是我们倾注了浓烈情感、投入了很多人力财力的活动,是我们充满期待、寄予厚望的活动,也是为网络作家量身定制的活动。据粗略统计,共有43名网络作家(其中有八九位“大神”)、16家文学网站的20名编辑、3家中央级媒体记者先后参与活动。活动选择了14年抗战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7个地点,小分队穿越6个省市,历时10天,行程5300余公里,换算成华里是1万余里,这也就算得上是一次“万里长征”。当然,我们是乘坐高铁、飞机“走”的。 回想9天前,我们在京城卢沟桥畔举行慷慨激昂的出发仪式;然后直下关东,参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追溯抗战的起点;西上灵丘,在首战大捷的平型关战场遗址乔沟远眺;半夜飞赴齐鲁,置身于台儿庄血战现场,抚摸当年被洞穿的累累弹痕;接着南下盐城,探寻新四军军部重建的艰难岁月;又走进虎踞龙盘的古城南京,祭奠30万被屠戮的无辜同胞,并与莘莘学子交流网络文学的现状和网络作家的责任;最后驻足芷江,回望当年日寇代表奉上投降表书的历史性镜头,与经历过当年受降狂欢活动的老兵交流并合影。我相信,这次活动会给大家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对今后的网络文学创作产生潜移默化而积极有益的影响。 必须指出,这次活动创造了我国网络文学的多个第一:第一次组织这样政治色彩鲜明、纪念意义独特的网络文学活动,第一次组织大规模的知名网络作家采访采风活动,第一次实现了网络作家与文学网站的深度融合,第一次采取点线结合、有分有合的活动方式,第一次把采访采风与专业研讨结合起来。我同样相信,这次活动必将载入中国网络文学的历史,大家手中的活动小册子、小帽子,将成为珍贵的、有特殊价值的史料。 在卢沟桥举行的出发仪式上,我曾提出了希望大家此行思考的10个问题,这就是:(一)、为什么一个蕞尔小国敢于侵犯我泱泱中华?(二)、为什么抗日持久战会延续14年、死伤几千万?(三)、谁是抵抗侵略的中流砥柱?(四)、决定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是什么?(五)、抗战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遗产?(六)、如何确保残酷的战争和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七)、中华民族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八)、当代青年应当怎样热爱祖国、感恩人民、回报社会?(九)、中国网络作家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什么?(十)、有抱负有作为的网络作家应当创作什么样的作品? 从刚才21位参与活动的网络作家和文学网站主管们谈的认识体会看,大家对上述10个问题,都有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理解和体会。我认为,在以下6个问题上,大家获益匪浅,思考较为深入,形成了一些重要共识: 第一、关于日寇侵华战争爆发的起因:一是外因:即日本军国主义和一批战争狂人早已包藏了侵略并殖民中国的狂妄野心,一旦他们认为时机成熟,便会付诸行动。所以,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迟早是要爆发的,无非是早一点、还是晚一些的问题,是“九一八”、还是“八一九”的问题。二是内因:当时中国国内政局混乱、军阀混战、全国形同散沙,综合国力薄弱、军事装备落后,民生凋敝、民心软弱涣散。 第二、关于抗日战争持久战问题。这是由中日两国军力、综合国力所决定的,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不对的,此消彼长、相互转化,必定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再加上外部国际形势的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曾对此作过科学而精辟的分析,后来抗战的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当时的分析和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三、关于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问题。各地抗战纪念场馆用大量事实和图片、影像史料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和最全面提出关于抗战的政治主张、战略和策略,并一以贯之、身体力行,这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基础。二是第一个取得平型关大捷,并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振奋了抗敌士气和民族精神。三是教育组织动员民众,促使全民族觉醒,形成人民战争汪洋大海。全民觉醒、全民皆兵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因素,而这两件事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做的。四是在抗战后期,敌后根据地成为与日寇作战的主要力量。五是采取和解、包容、斗争和适度妥协的方针,团结推动国民党从总体上坚持了抗战。 第四、关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抗战问题。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在前期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过不抵抗行为。全面抗战爆发后,有过积极的正面抵抗,也作出了巨大牺牲;后期有抵抗有妥协有内耗。总体上是被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推动着进行了抗战。还有一点,要把国民党与广大国民革命军将士区分开来,把国民政府中的主和派、投降派与主战派区分开来,充分肯定后者的民族大义和牺牲精神。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五、关于抗战给中华民族遗留的精神财富问题。一是抗战促成了全民族的真正觉醒和空前团结,彻底改变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二是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孕育了国家安危至上、民族利益至上的理念。三是体现了面对强敌敢于拼搏、为了国家勇于牺牲的精神。四是开阔了中国人的国际视野,催生了中国人的大国意识,中国人逐步学会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国际力量联系起来,开始融入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有影响、负责任的一员。 第六、关于中国网络作家的责任。一是时代责任:作为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社会的一员,都负有一种责任。如果说在抗战时期中国青年的责任是救亡图存、杀敌报国的话,那么,今天中国的主题就是强国富民、和平崛起,而当代青年和网络作家的历史责任就是促进强国富民、和平崛起。当今世界,仍然是实力PK、发展竞争。在这种新型的竞争中,中国不是和平崛起,就是沦为二三流弱国。我们一定要有这样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二是社会责任。就是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升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增进整个社会的公正与和谐。我们的网络文学就是要担当起这样的功能,发挥文学作品润物无声无形,但有长效、有价值的独特作用。三是文学责任。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情感世界丰富性和精神境界高度的形象图谱。有没有扛鼎之作、巅峰之作,是检验一个大国文化是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网络文学应当出大作,网络作家中应当有大神,更应当有大师、巨匠。我们网络作家有责任与传统作家一起,自觉承担起这样的文学责任,共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高原和高峰。对于从事抗战题材创作的作家而言,则有责任创作出全面深刻宏阔地反映中国抗战全貌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鸿篇巨制,推出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推出当代版的《苦菜花》《铁道游击队》。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中国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采访采风小分队活动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主要有: 启示之一:参与活动的网络作家和文学网站的主管们多人谈到,大家以前读过一些关于抗战的教科书,看过不少抗战影视剧,对于抗战历史多少有些了解。但这次走实地,到现场,听到的,看到的,无论是就丰富性、生动性,还是真实性、共鸣感,与那些书面的、网络的资料不可同日而语。不少网络作家由衷地说,与现场相比,历史教科书实在太简单了。当站在大屠杀纪念馆时,有一种哭不出说不出的感觉。好像30万冤魂在头顶回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启示我们:网络作家虽然是在网上创作,创造的大多是虚拟世界,但同样需要真实世界作支撑,需要现实领悟启发灵感;同样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接上地气、沾上人间烟火味。与现实现场保持密切接触,感知生活、获得灵感,既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实际需要,也是网络作家走向成功、成为大师的必由之路。 启示之二:这次采访采风活动,从抗战起点始,至抗战终点止,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14年抗战的全过程,了解抗战的挫折与胜利的成因。我们看到了漫长抗战过程中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各种社会势力的种种表现,看到了我们民族作出的巨大牺牲,看到了我们民族极其闪光的基因。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难之际,相当一批败类软弱、自私、背叛、投降、助敌,沦为汉奸卖国贼。这就启示我们: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到客观、公正、理智、包容,不抑善、不隐恶,一是一,二是二,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间的检验、人民的检验。 启示之三:这次采访采风活动受到沿途各地党政领导、作协(文联)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他们为我们小分队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作出了周到安排。说明大家对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很重视,说明大家对网络作家、网络文学很重视,说明大家对作协工作很支持、很理解。这就启示我们:选择和设计网络作家的社会活动或公益活动,必须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要抓住时代的焦点和社会的热点,这样才能获得广泛支持,收到良好效果。 启示之四:在这次活动中,参与活动的网络作家表现出极高的自觉性和极强的组织观念,思想端正、思考深刻,态度认真、精神饱满,听从指挥、服从安排,遵守纪律、严格自律,相互尊重,互帮互助。没有中途因故请假掉链子,没有任何安全事故,没有生病不舒服,没有任性和撒娇,更没有埋怨和牢骚。许多方面超出我们的预料,许多事情令人感动。刚才的总结交流观点正确、思想深刻、充满激情、文字形象。其认真、其深刻、其生动,其水平,一点不亚于传统作家。这就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评价网络作家。不仅对网络文学作品应当历史地公正地认识,而且对于网络作家的政治意识、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也应当深入了解、给予客观评价。从而更加热心地做好团结联络服务网络作家、积极正确地引导网络文学的工作。 作为一次有确定主题和时间限制的活动,不得不宣布结束。但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前程未可限量;网络作家生逢其时、大有可为。作为活动策划者组织者的我们,衷心希望参与活动的网络作家和文学网站的朋友们以这次活动为起点,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抗战精神。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同时,从抗战历史中“走出来”,站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视角,俯瞰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主流,从而自觉认同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清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网络作家的历史使命,从而努力创造中国网络文学新的辉煌! 朋友们,同志们,我们一路走来,度过了难忘的10天时间。10天,在漫长人生的3万多天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但因为生活内容的独特,同行对象的特殊,其多重收获和人生意义远远超越平时的一个月、甚至一年。作为花甲之年的我,有缘与大家同行,有机会和胡殷红、马季、程其营、王婉、李墨波等中国作协的同志们一道为大家服务,深感荣幸,并由衷感谢大家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10天中,我被青春和文学所包围、所裹挟、所感染、所融化,感觉自己精神焕发、“青春”萌发、激情迸发,诗兴勃发。沿途创作了7首新诗、8首旧体诗,表达自己对那段抗战历史的记忆和沉思,记录我们这次活动的感悟和所得。现选出其中的一首,作为本次小结的结束语,也算为大家送行:抗战采风慷慨行,一路似闻大刀声。山河沦陷血与泪,将士御寇死犹生。赤帜凝聚民众气,国殇重铸中华魂。网军承继先烈志,键笔凌云泣鬼神。 |